扬子晚报网讯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去年我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进程和主要指标进度均超过时序、超过预期,一批农业主要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为13.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2.3%,“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超过1.6万个,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61.4%,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61%,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我省还有一些重要农业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去年我省粮食总产达674.5亿斤,超过沿海广东、福建、浙江、上海4个沿海省市粮食总产之和,继续保持全国第4位,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九连增”。粮食单产再创新高,亩产达421.3公斤,居全国第4位,比上年提高6.7公斤,比全国平均高68.1公斤。全省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45%,林业总产值3099亿元,持证农业劳动力占比12%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8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均位居全国前列。 (吴琼邹建丰)
2011年,拥有591万人口的襄阳市,粮食总产达95亿斤,2012年预计总产超百亿斤,位居国务院表彰的“五十个粮食大市”之列。“襄阳大粮仓”名副其实,占湖北省粮食产量的1/5、全国粮食产量的近1%;襄阳市还是湖北省第一畜牧大市、第二农产品加工大市。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说,现在种粮,一靠政策,二靠效益。从国家层面,耕地保护、资金投入、种粮补贴等政策,需加大力度并落实到位,使务农种粮农民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从地方政府层面,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化规模经营“两个抓手”,提升种粮效益和农业增加值,使地方经济不掉队。新农村、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四新同步”、协调推进。
先稳定粮食生产,再图进取;具有牺牲奉献精神,又不舍发展图强意识。襄阳市做得到、做得好。农业可以富民,农业也能强市,襄阳正在闯出一条新路。
汉江两岸,那些勤劳的人们
襄阳人口味有些偏重,地产的各种食材,味道自然而醇厚。更令襄阳人自豪的是,“喝汉江水,吃襄阳粮”的湖北人乃至中国人,有增无减。
汉江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直送北京,汉江水汇入滚滚长江让沿途数省受益。地处汉江中游的襄阳市尤为幸运,靠一江清水滋养万民、浇灌万顷良田。
襄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兆民分管“三农”工作,他说,得天时、占地利、谋人和,襄阳大粮仓才能五分荆楚有其一。
2012年12月6日,上午的太阳已经老高了,南漳县清河农场的麦田里,麦苗上还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农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曾祥志,站在黄莲树村“万亩高产示范片”的地垄上,声情并茂地向访客介绍情况。“原来我搞行政,现在转行搞技术;粮食连年增产,越搞越有味。我手机上存有四五百个电话号码,多数是科技示范户的。”“水稻高产创建和超级稻示范推广,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朝阳产业,任重而道远。”
清河农场1.5万人,2.8万亩耕地,实行“麦—稻”复种,平均亩产接近2500斤。2008年至今,连续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农场党委书记谢志云说,“倍感责任重大,倍感使命光荣”。
在清河农场,仅有三分之一农民外出务工,50%的青壮年在家种地,小户5亩、约占30%,大户10亩以上,最多的一户种了190亩。
60岁的科技示范户陈和斌家的墙上,贴满各种科技明白纸。“水肥土种大部分工作由农场操办,一季麦加一季稻,收获的小麦顶全年投入,水稻算纯收入,每亩年纯收入1500元以上,到顶了。”
襄阳市农委总经济师李明山说,襄阳农民爱地、惜地,喜欢种地,从地里长的庄稼上能看出来,实实在在。
别的地方调结构往往会有“去农化”、“非粮化”倾向,这里却恰恰相反,也没有多大阻力。
按照湖北省“南油北粮”的农作物结构布局,襄阳市2012年通过调减油菜面积、“迁村腾地”、流转种植抛荒田、改造整治冷浸田等,使粮食复播面积达1126万亩,比上年扩大84万亩。靠增加面积确保粮食增产,比较靠谱。
宜城市人口少、粮食产量高,被副市长何晓波形容为“小胖子县”,57万人口,2012年产粮15亿斤。记者抵达小河镇张嘴村采访时,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肖辉荣正在麦田里指导化学除草。这是一处农业部挂牌的“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牛仔裤上挂着泥土、嗓门不低的肖辉荣说,2012年水稻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目前小麦苗情很好。面对“一个女人干农技推广太辛苦”的夸赞,她更显干练:“我老公搞栽培,我搞植保,一家子搞农技推广,比着干。”
宜城市雷河镇辛常村,50岁的童启国种了400亩地,每年复播小麦和玉米两茬作物,亩纯收入约800元。这片沙土地,原来属于村集体的林果地,半荒状态,没人愿意种。2002年他首次承包700亩,承包期一签5年;到现在第三轮承包,面积减少一小半。为啥呢?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每亩地种粮补贴100多块,其他人也抢着包地。
枣阳市已经连续4年位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164万亩耕地、2012年种了286万亩粮食;2011年粮食产量28亿斤,2012年达到29.26亿斤。粮食再次增产,枣阳市农业局长王道山感觉是个奇迹。
2012年,枣阳大旱,50年一遇。到6月份,900多口看家塘堰干涸见底,100多米深的机井出水时断时续,襄阳市第一粮食主产县面临考验。
枣阳市七方镇镇长黄琦花了半个小时,讲述抗旱夺丰收的经过,有几个关键点:从汉江的两条支流唐河、白河“两级提水”;从境内找水源,增打机井;推广“一喷三防”及抗旱技术;各级干部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查,吃住在渠上。
“大灾之年抓粮食增产,难度太大了。”七方镇2012年粮食总产4亿斤,保住“襄阳粮食第一大镇”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