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两年增产1000亿斤 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2月10日   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粮食生产转机需倍加珍惜 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9680亿斤,比上年增产292亿斤;粮食亩产619斤,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和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增长,增长总量超过1000亿斤,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记录。这1000亿斤在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态势中的意义不可小觑。用温家宝总理2005年12月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话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对防止通货膨胀、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年增产1000亿斤,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 2005年的粮食增产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十五”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脉络,就能看出其中的道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迅速发展,但仍没有走出“增长―波动―增长”的发展模式。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091亿斤,1998年达到10246亿斤,1999年10168亿斤。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十五”期间的头三年粮食产量迅速由10000亿斤下降到2003年的8600亿斤水平,波动幅度达15%。虽然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但由于“九五”期间产大于需而形成的大量节余,国内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全国粮食总体供需形势相对宽松,粮食价格基本在低位徘徊。2003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开始走高,到2004年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为弥补产需缺口,企业粮食库存迅速减少。到2004年底,企业商业库存只有7900多万吨,比1999年减少1.4亿吨。粮食贸易也由2003年的净出口44万吨转为净进口2412万吨。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供求的总体格局仍将是粮食总量需求继续稳步增长,中长期粮食供求偏紧。这主要取决于:一是全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和城乡格局变化的趋势;二是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将促使畜牧业等养殖业对粮食需求增长;三是食品工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对工业用粮需求的快速增长。预测到2010年国内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0750万吨。 温总理强调,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这两年粮食产需仍然存在一定缺口,每年都要调剂出几百亿斤库存。从今后长期趋势看,中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粮食如果出问题,就是全局性的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粮食问题上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这是要始终坚持的方针;二是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这是宏观调控的目标。粮食产量过低,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粮食供大于求,就会造成粮价下跌,影响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我们看到,在这样的思想方针指导下,2004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价格作用,粮食产量迅速回升,当年增产700多亿斤,增长幅度达到9%。2005年我国粮食比上年增产292亿斤,成为1984年以来我国第三次连续两年增产1000亿斤的年份。“重大转机”的判断由此而来。 其实,撇开国内的生产形势不谈,产量下滑、库存下降也是近几年世界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资料显示,与1999-2001年的历史最高库存相比,2004年世界粮食库存相当于1999年和2001年的80.6%和81.3%,只有2000年粮食库存的77.5%。2005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4.12亿吨,比上年又下降5.9%。粮食期末库存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8.7%,占年度消费量的比例为18.5%,略高于18%的粮食安全线。粮食库存下降正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无疑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两年增产1000亿斤来之不易 两年增产1000亿斤的成绩来之不易。用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的话说,主要是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一是中央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两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加7000万亩,因此增产粮食430亿斤左右。13个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仍高达85%以上。二是各项增产措施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年,各级农业部门大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2005年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促进了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三是近两年的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影响较轻,粮食因灾损失比常年少。 据了解,近两年,中央针对前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下滑、供求关系趋紧的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主要是实行“三减免、三补贴”,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同时坚决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进一步为全国农民减负220亿元。实施粮食直补的省份也达到29个,资金达132亿元,加上部分地区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部分粮食主产区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尤其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回升,带来了两年粮食恢复种植面积7300万亩,扭转了粮食面积连续下滑的势头。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订单面积达3.3亿亩,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21.2%,比上年增加7200多万亩,加之全国农田灌溉面积、机耕面积都达到了农田面积的50%左右,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措施也为粮食生产起到推动作用。 粮食生产仍面临不利因素,“两年增一年减”的“小周期”要求对2006年粮食生产予以高度重视 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1000亿斤已有两次,1990年比1988年增1043亿斤,1996年比1994年增1189亿斤,但第三年都出现减产。明年要打破“两年增一年减”的“小周期”,实现连续三年增产的压力很大。 2006年的粮食生产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首先,市场价格是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但保持粮价平稳或略有回升难度很大。由于农资价格上涨,使粮食生产效益有所下降,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其次,建设用地每年仍以400万亩的速度增长,而且占的多是好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余地越来越小。第三,这两年粮食连续增产与气候总体有利有很大关系。2006年气候条件还难以预测,一遇天灾粮食产量就可能下来。另外,由于连续两年丰收,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这些问题都值得注意。此外,水资源紧缺和经营规模偏小也是我国粮食增产面临的两个长期性难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全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仍是“靠天吃饭”。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年际降水变化大,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造成粮食单产大幅波动。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达世界平均水平的40%,预计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1.4亩左右,人均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 温总理指出,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关键有两条:一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看来,粮食增产是“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目标,既要着眼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更要着眼于粮食品种改善、品质提高、结构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稳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主产区对全国粮食生产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因此,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帮助主产区卸掉“包袱”;农业投资和项目要向主产区集中,帮助主产区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据农业部消息,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