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专家提出六大策略拯救大豆产业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6月29日   阅读:

目前,我国在食品工业方面消耗大豆1000万吨左右,有豆制品生产企业2000多家,但是,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生产企业不足60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到10%。世界大豆食品持续升温,而国内市场却是不温不火。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上升,大豆产品自给率不到50%,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几个寡头企业。如何冲破重重困难振兴中国的大豆产业?2006年6月3—4日,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高层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我国大豆产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市场运作、产业整合等角度,对大豆产业如何破局、走出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    一、问题    1、国内大豆经济萎缩低迷    据卢良恕介绍,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分别达到了7825万吨、5600万吨和3700万吨,位居世界的前3位。而“大豆故乡”的中国,2005年的大豆总产量仅为1830万吨,居世界第4位。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专家盖钧镒院士指出,“中国的大豆产业已经处在极度不安全的漩涡中”。    2、产能过剩闲置严重    国家粮食局丁声俊研究员介绍说,产能大幅超过需求,加工能力闲置严重。前一时期,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的猛烈扩张,导致产能增加过快、过猛,严重过剩。针对这种新情况,国家发改委早在2005年3月初就发布了行业预警报告:“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国内大豆压榨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国内油籽压榨产能的扩张并没有因此而得以停止,反而出现了加速扩张的现象。目前,我国国内大豆的实际压榨量为3350万吨,但是全国总压榨加工能力已经超出实际需求两倍多,近2/3的加工能力被闲置。大量中小油脂企业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有的甚至出租、破产。实际闲置的大豆压榨加工能力约为3000~4000万吨。    3、外资控制我国大豆加工产业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潘蓓蕾教授则指出,我国大豆产业更大的不安全来自外资的渗透。加入wto后,我国的大豆产业面临了来自国际市场的大冲击,外资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垄断布局,大豆行业日趋“拉美化”。目前,仅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国厂商已掌握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如加上金光、正大等,外资已控制我国40%的加工能力。同时,我国大豆进口的80%也是由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4家公司垄断。2004年发生了中国大豆危机,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损失惨重,目前仍处于“疗伤”阶段。    二、对策    在2001年发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大豆产业与奶类产业、食品工业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3个重点产业。而自2002年农业部开展的“大豆振兴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家指出,要拯救我国大豆产业,还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1、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扶持战略    潘蓓蕾指出,要增强中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大豆产业的比较优势,国家必须对大豆采取积极有效的产业支持政策。要加大对大豆产业的科技投入,制定大豆保护价制度,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尤其发展非转基因大豆,鼓励农民种豆积极性,保证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每年近一半的大豆需要进口的状况,缓解国内大豆的产需矛盾,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丁俊声也提出以政府力量建立我国“大豆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继续实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提升我国现代化大豆生产体系;完善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在内的大豆交易市场,健全我国现代大豆流通体系;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大豆产业链,“做大做强”大豆压榨加工业体系;兴建大豆仓储、运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立大豆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建立为我国大豆产业“保驾护航”的法律体系。    2、让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盖钧镒院士认为,美国大豆业已经开始在我国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工作,今后有关大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申请还会更多。如果我们不重视大豆科研的知识产权保护,“种中国豆,侵美国权”就会变为现实。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志祥指出,没有深加工,就没有利润,就没有产业生命力。他举例说,大豆蛋白产品包括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大豆肽等。大豆粉500克2.5元,而市售某进口蛋白营养粉每454克300元,二者价格相差100多倍。可见大豆深加工的利润空间有多大。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大豆粉在传统主食上当主角,也要重视开发大豆蛋白的高端产品,提高大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豆行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世界科技制高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要在大豆深加工上狠下工夫。丁声俊说,目前,我国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加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含油率及单产方面的科技研发,以提升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延伸大豆产业链,即研发综合开发利用大豆资源的先进科学技术,像大豆蛋白、保健品与化工产品的研制等,以提高大豆附加值和大豆压榨加工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创新大豆产业信息系统,即形成全国统一的集大豆生产、消费、流通、期货及国际大豆产与销的各类信息于一体的大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国内、国际大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经营,以灵敏的信息为武器防范国内外大豆市场的各种风险。    3、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一体化    大豆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民增收的核心带动力量,也是整个大豆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大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大豆精深加工增值,以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互动、互利,使中国的大豆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4、以标准化为导向的品牌提升战略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刘志澄研究员建议在全国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相应建立质量监测机构,把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产品拒之大门之外。潘蓓蕾也指出,加入wto后,大豆为无配额商品,关税将减免,这必将对我国大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食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确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应对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    5、外向型的市场拓展战略    刘志澄认为,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与欧盟、韩国、日本等的“绿色壁垒”之间的斗争,无疑为非转基因大豆腾出了市场空间。我国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打造天然绿色品牌,“乘势”大量出口,使我国大豆由现阶段的数量劣势转为质量优势,充分发挥加工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鼓励大豆加工产品向外出口,大力发展“绿色大豆”,以适应欧、日、韩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尽量使中国大豆由产量劣势变为质量优势。并鼓励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大中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掌握国际粮源,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供应链。    6、建立、建全大豆行业组织    近几年,大豆加工能力的建设严重失控,按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大豆加工能力只需3000万吨,而实际已达7000万吨,加工能力过剩一倍有余,足见其失控之严重。这也是2004年的大豆企业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健全大豆行业组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刘志澄指出,大豆产业涉及农业、商业、加工业多部门利益,很有必要组建行业性商会,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贸易等环节上形成合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程国强研究员认为,由行业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推广长期供货合同模式,打破跨国公司对进口的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