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症状 叶片得病症状 叶片染病 常在植株下部老叶片的叶缘先侵染发生,病斑呈“V”字形扩展,并伴有深浅相间不规则的灰褐色轮纹,表面生少量灰白色的霉层,发病末期可使整叶全部枯死,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植株下部多数叶片枯死。
茎杆染病 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扩展后成长椭圆形,病部呈淡褐色,表面生灰白色的霉层,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
花染病 病菌一般先侵染已过盛花期的残留花瓣、花托或幼果柱头,产生灰白色霉层,然后向幼果或青果发展
果实染病 主要危害幼果和青果,染病后一般不脱落,发病初期被害部位的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中期被害部位发生软腐,后期在病部表面密生灰色或灰白色的霉层。在田间一般植株下部的第一塔(果穗)果最易发病且受害重,植株中上部的果穗相对发病较轻 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 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 ℃ ~ 31 ℃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 ℃ ~ 23 ℃, 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寡照、适温(20 ℃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至座果期。番茄灰霉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植株中下部和带有残花的幼果,番茄进入盛花期是病害预防的重要信号。 由于灰霉病病菌的耐药性、抗药性较强,一般单纯采取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配以相应的田间综合管理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早疫病。注意!摘除病果病叶时,要用塑料袋套住后,方可摘除,以免操作不当,散发病菌,传播病害。 1.生物防治 重点是抓好3点:一是整地前清除上茬残枝败叶减少菌源;二是大棚定植前高温闷棚和熏蒸消毒,利用夏秋休闲高温季节,密闭大棚,温度提高到45 ℃以上持续2 ~ 3天,利用高温杀灭残留菌源,或用硫磺熏蒸:每40 ~ 50平方米放置一个内装250克硫磺加500克锯末瓦盆,密闭大棚点燃熏蒸杀菌;三是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花和病果可造成再次传播,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果、病花、病叶,轻摘轻拿,集中销毁,减少扩散。清洁田园是减少初侵染和再侵染的关键。 灰霉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阴雨(雪)天气来临前禁忌灌水,切忌大水漫灌,造成阴雨(雪)天棚内湿度过大,要根据天气预报,在阴雨(雪)天到来之前及早喷洒保护剂,如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600倍液多菌灵等,阴雨(雪)天前预防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步骤。 温度20 ℃左右,阴雨(雪)天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及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结露时间长,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因素。阴雨(雪)天低温、高湿度、寡照,此时切忌喷药,防止湿度再度增加。阴雨(雪)天光照弱、温度低,又难以人为控制,所以,一定要按时通风,只要不会引起温棚温度骤降一定通风,只是通风时间短一些,可根据天气和温度状况在中午通风1 ~ 3小时,降低温棚内的空气湿度,控制病害流行。阴雨(雪)天气时间长,或在灰霉病发生初期可施用10%速克灵烟剂等熏蒸,每亩次250克,连续2 ~ 3次。阴雨(雪)天科学管理是减少病害的重要措施。 阴雨(雪)天过后,发病期用75%好速净可湿性粉8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600倍液;或40%灰清悬浮剂1000倍液、 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根据发病轻重连续2 ~ 4次,建议上述药剂要交替、复配使用,提高药效。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阴雨(雪)天过后喷药治疗是控制病害的重要环节。 减湿排水:深沟高畦栽培,确保浇水后畦面无积水,并畅通大棚四周沟系,以降低环境湿度及地下水位。加强通风:通风换气可调节空气湿度,是抑制病害的重要手段,需坚持每天早上8时左右(比一般大棚管理提前1-2小时)适当开棚通风0.5-1小时,阴天也坚持通风,特别是浇水施肥后,要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温棚番茄要大力推广起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等措施,降低温棚空气湿度,不仅有效控制灰霉病,而且提高植株生长势,增加产量。要改善温棚透光条件,要合理密植,防止密度过大,造成中下部通风透光不良;及时整枝打杈,摘取下部老叶;经常擦洗棚膜,保持棚膜洁净,提高透光率。在花期点花时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田间管理是减少灰霉病发生的基本措施。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其化学用药如下:天达裕丰10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50%速克灵l0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特立克600-800倍液、万霉灵8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菌核净8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800倍液,45%特克多(噻菌灵)悬浮剂3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剂500倍液,2%武夷菌素(BO-10)水剂15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5天1次,连续喷洒2—3次,每10—15天掺加1次1000倍“天达-2116”,以便提高药效,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若遇阴雪天,改用百菌清粉尘剂或利德烟雾剂防治。
以早期预防为主,掌握好用药的3个关键时期,即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 (1)苗期:定植前在番茄苗床用奥力克—霉止500倍液喷施,选择无病苗移栽。 (2)初花期:第1穗果开花时,用奥力克—霉止500倍液喷施,5—7天用药一次,进行预防。 (3)果实膨大期:在浇催果水(尤其在浇第一、二穗果催果水)前一天进行奥力克—霉止5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 (1)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奥力克—霉止按300倍液稀释喷施, 5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即能有效控制病情,使病害症状消失(病部干枯、无霉层),一般7—10不再表现危害症状,7天后外部侵染源及原残留病菌在条件具备时仍可能繁殖,形成再次病害,此时采用预防方案用药,具体为:奥力克—霉止按500倍液稀释喷施,5—7天用药1次,间隔天数及用药次数根据植株长势和预期病情而定。 (2)发病中后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如霉止50ml+40%嘧霉胺悬浮剂10—15g或碧秀丹( 氯溴异氰尿酸)30g或丙环唑10ml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乙霉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点花药中加防灰霉病的药只是一方面,通过去残花、调控环境、及时用药来预防灰霉才是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