藠头概述 据元《农桑辑要》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江夏区梁子湖沿岸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八百多年来未间断,其产量以舒安、徐和、燎原为最丰,是湖北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头产品。特别是环绕梁子湖的舒安,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土质,所产藠头风味独特,具有层多、色白、肉脆、个匀等特点,在清代被作为贡品,还曾入选满汉全席而使“舒安藠头”名声远播。 一、藠头形态及品种 1、形态特征: 藠头系百合科,葱属植物。叶细长中空,叶片丛生,基叶数片,长40—60厘米稍扁平而细长,管状线形,断面弱呈三角形,有3—5棱,不明显。叶色浓绿而稍带蜡粉,夏季休眠枯死,冬季由老叶的侧芽处又生新叶。鳞茎膨大为短纺锤形,长3—4厘米,横茎2厘米,着生于短缩茎上,白色,上部稍现紫色,由叶片及叶鞘部分所构成。须根弦状,长达31—32厘米,比较发达,范围可达30—40厘米。分蘖力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一个鳞茎栽植后,可以分蘖10—15个,有的品种只能分蘖5—6个。一般秋栽夏收,春季鳞茎膨大,初夏抽苔开花,顶生伞形花序,小花淡蓝紫色,老花红色,花后不结实,故用鳞茎繁殖。 2、品种 藠头的地方品种很多,各地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消费习惯的品种。 一)大叶薤,别名南薤、三白藠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和鄂州栽培较多。叶片较大,一般多倒伏于地,分蘖力较弱,一般一个种鳞茎只能分蘖5—6个,但薤头圆大,柄短、皮薄肉厚,富含粘液,质地脆嫩,品质优,适于鲜食和加工。 二)江西藠头,加工用藠头品种,鳞茎膨大成纺锤形,对土壤要求不严,耕作层不厚的红壤土也可种植。江西省新建县栽培面积较大。 三)开远甜藠头,为开远市的特产,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东山碑格区、马者哨区最有名,其中以阿沙里村的质地最好。白净透明,皮软肉糯,脆嫩无渣,大小均匀,色泽金黄,香气浓郁,被誉为“珍珠藠头”。开远藠头叶从生,长49.5厘米,细长管状中空,叶面绿色带白粉,鳞茎白色,短纺锤形,着生于短缩茎上,一般5—6个丛生在一起,分蘖力强。 四)长柄薤,又叫白鸡腿,为湖北省江夏区和鄂城栽培的地方品种。叶直立,分蘖力强,每个鳞茎可分蘖10—15个,薤头柄长,白而柔嫩,形似鸡腿,品质好,一般以整个植株拔到上市,多供鲜食,也可加工,味鲜美、产量高。 五)宜昌藠头,宜昌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育期260天,既可炒食亦可加工腌制。该品种株高35厘米左右,叶细长,中空,槽切面呈三角形,从生,叶绿色,有少量蜡粉。鳞茎短纺锤形,白色,单个鳞茎重10克左右,分蘖力强,每个鳞茎产藠头6—8个。 六)细叶薤,又叫紫皮薤、黑皮薤,薤头皮紫黑色,分蘖力较强,每个薤头可分蘖15—20个,薤柄短,颈部带紫,叶细小而长,长到33厘米以上就倒伏于地。湖北省梁子湖畔栽培面积较大,薤头和嫩叶均可鲜食。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藠头的适应性广,对气候要求不严,各种土壤均可栽培。性喜凉爽,在冷凉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较好,最适温度为15—19℃,30℃以上休眠越夏,10℃以下生长缓慢,属长日照作物。对光照强度要求弱耐荫,可以与幼龄果树间作。在鳞茎发育时,需较长的光照时间。 1、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一般在8—9月间栽种,以幼苗越冬,叶和鳞茎兼食的品种,至翌年1—4月可陆续采收供食,以采收鳞茎为目的者,在翌年6月份叶子开始枯黄时采收。华南地区冬季温暖,栽培期和收获期较长,可在8—10月栽种,12月至翌年6月陆续收获。藠头性喜砂质壤土,不宜连作,可与芝麻、大豆、水稻、花生、油菜进行轮作。 三、栽培技术 (一)土壤选择 要求土壤肥沃,且1—2年内未种过藠头的田块。 (二)整地、消毒 1、整地 熟泥地以 2、消毒 水旱轮作,高温暴晒。为防地下害虫,在最后一次整地前将4%巴农(有效成份二嗪磷)或3%的好年冬颗粒剂撒入厢面,亩用量3—5公斤。 (三)选种 应选个体适中,没有发生过病虫危害无青头的藠头为藠种,以优质本地种为主。 (四)播种 1、种藠处理 播前首先进行晒种,然后再进行种子包衣或浸种。 ①种子包衣 用2.5%适乐时200毫升加10%螨博尔乳油200毫升稀释至5升拌种,具体方法是将250—300公斤藠种(一亩地用种量)摊平,将配好的种衣剂装入喷雾器在种藠表面均匀喷雾一启遍,再上下翻动后再喷雾,反复几次,直至药液用完。 ②浸种 用40%乐果乳油400毫升加50%多菌灵1公斤兑水200斤(亩用量),搅拌均匀配成药液,将装有适量藠种的尼龙网浸入药液中,浸种时间为20—30分钟,边播边浸。 2、播期及播量 适宜的播期为8月下旬—9月上中旬,行距按20厘米开沟,株距按10厘米摆种,每亩播量不少于250公斤,播后保湿,以利出苗。 (五)田间管理 1、肥料管理 ①施足底肥 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每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40—50公斤,或裕中牌藠头专用复合肥40—50公斤加钙镁磷肥40公斤,如果土壤墒情较好,每亩加尿素10公斤。 ②施好追肥 追肥为四个阶段进行,一是提苗肥,齐苗后亩施尿素15公斤,二是分蘖肥,10月中下旬亩施尿素10公斤;三是重施膨大肥,开春后3月下旬—4月上旬,亩施尿素20公斤加钾肥5公斤;四是增产肥,在5月10日前后,亩施尿素20公斤加钾肥10公斤,最好用硫酸钾。 2、病虫草害防治 ①病害防治 霜霉病用58%金雷多米尔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一次,共喷3—4次;紫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世高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一次,共喷3—4次。 ②刺足根螨防治 苗后随时观察苗情,若藠苗基部叶片发黄枯死,表明根螨在危害,应及时防治,轻发生地采取下掉喷雾器喷头,朝藠基部淋喷,或用根施器根施,亩用药水量150公斤,重发生地采取泼浇方式或灌根,亩用药水量300—400公斤,以筛选可选用以下药剂类型:40%辛硫磷乳油500—1000倍,40%乐果乳油500—1000倍,15%达螨灵乳油500—1000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保证藠头产品质量的安全。 ③草害防治 苗前除草可用96%金都尔,亩用量120毫升,或33%除草通,亩用量150毫升,苗后除草用20%使它隆和10.8%高效盖草能交替使用,亩用量均为50毫升。 3、水份管理 冬季遇连续干旱应适当浇水,促进鳞茎增大,春季雨水多注意清沟排渍。 (六)采收和留种 1、藠头采收期一般在6月初,收获期10—15天,在 2、留种 藠头留种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留种注意通风,室外留种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首先是清沟排渍,以防渍害烂种,其次是进行化学防治病虫害,使用药剂和方法同田间管理一样。 四、藠头病虫害防治 藠头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少有病虫害发生。近年来随着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及出口量的增加,南方许多地区不断扩种,引种调种频繁,多年连作等情况出现,许多藠头种植地区频频发生大面积“发瘟”现象或称为“藠瘟综合症”,导致成片、成块枯萎死亡,一般减少30%左右,严重时无收。据最近几年的调查和观察,危害藠头的主要有刺足根螨和腐败病。 一)、刺足根螨 2003年3月在武汉江夏区舒安乡田间调查取样,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确认“发瘟”是由重要的地下害螨—刺足根螨的猖獗危害引起。 1、危害特点 刺足根螨以成螨、若螨及幼螨危害藠头的土表以下鳞茎、须根基部,聚集在根盘处危害鳞茎及须根,帽外向内取食,使之变褐腐烂。受害藠头地上部分叶片细小,发黄,生长缓慢,逐渐枯萎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而大幅度减产,被害藠头分蘖数减少,鳞茎细小,商品价值也严重下降,严重时整田枯死。受害藠头地下部分须根减少,根系不发达,长势削弱,受害假茎和球茎呈黑褐色,腐烂有异味,类似软腐病。在田间开始为点状、零星发生,后迅速扩散为成片或块蔓延。识别方法:观察藠苗地上部分,最初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下部叶片发黄,干枯,后向植株心叶转黄。出现此症状,可将整株挖起,用放大镜检查,判断是否是刺足根螨危害。刺足根螨可在腐败的鳞茎上存活30多天。可诱发和传播腐败病,因而所谓“发瘟”与病害的同时蔓延也是相关的。 2、发生动态 刺足根螨属蜱螨目粉螨科,因其以植株的根部和地下组织为食而称为根螨,主要危害韭菜、藠头、葱、蒜、芋、马铃薯、甜菜等蔬菜作物。还可在田间严重为害半夏、贝母等药材,也是一种重要的为害园艺作物的螨类。刺足根螨在田间可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严重,发育起点温度6℃,适宜发生温度为8—35℃,最适发生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80%—90%。喜中温高湿,极端低温和高温对螨有抑制作用。温度在18—23℃时,完成1代需18—27天;20—27℃时,完成1代需9—13天;30℃条件下需8—9天。温度、湿度适宜条件下,繁殖快,雌雄交配后1—3天即可产卵,单雌产卵量最多达600粒左右,每雌平均产卵195粒。第1、第3若螨期若遇到不适宜条件,出现体形变小的休眠体。以成螨、若螨及其少数休眠体在田间地下藠头鳞茎上或土壤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即开始活动取食,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田间发生危害盛期,6月上旬藠头采收,部分种用藠头在田间越夏,此时地下可见各虫态,但繁殖危害明显减弱。8月上旬刺足根螨随种苗采收进入农舍,可在室内继续繁殖危害。严重时造成鳞茎损失5%—10%,贮藏期鳞茎带螨率为5%—40%,鳞茎有螨最高可达65头。这些种用鳞茎上的根螨,栽种前处理不彻底,则成为田间的初次侵染的螨源,9月上旬藠头栽种后,在11月上旬前,往往形成多次危害高峰。刺足根螨喜在沙壤土中为害,群集单株,向四周扩散,形成由点到片扩展动态,酸性土壤危害重。 3、藠头“发瘟”成因 由刺足根螨危害直接和间接酿成的“发瘟”成灾,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刺足根螨生命力及抗逆性强:刺足根螨生活周期短、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耐湿,能兼营腐生生活,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休眠体。其寄主范围广,在江夏区调查就有大蒜、大葱、小葱、马铃薯、野生山蒜及室内贮藏谷物等。因而螨源复杂广泛,极易传播感染。在田间,大多数根螨可爬迁至地面扩散危害。 3、2 刺足根螨体微小,且在地下部分危害,十分隐蔽,因而不易及时查找发现,及时防治。 3、3 引种带螨鳞茎;由于大量扩种,引种调种频繁,常将发生区的根螨传入新区,造成人为的远距离传播,如从江西、湖南调入的种苗,其鳞茎带螨率为25%—46%。 3、4 滥用农药:由于藠农不明“发瘟”的根源,对刺足根螨不够了解,误把虫害当病害治,导致根螨蔓延。因而误用农药的现象普遍,有的甚至使用禁用的农药,或长期单一用药,防治无效时任意加大药剂浓度及用药次数,造成害螨抗药性产生,再度猖獗而成灾。 3、5 防治方法及时间存在误区,由于对刺足根螨的发生危害规律不了解,因而防治时间延误,又多采用叶面喷雾,药剂达不到地下,防治往往失利;种苗的药剂处理不规范,随意性大,效果不明显。 4、防治措施 4、1 农业措施 (1)轮作换茬:刺足根螨不危害水稻、豆类、油菜等,可与这些作物轮作。凡是多年未种藠头的田间往往发生轻,许多藠农都懂得这一点。 (2)重视留种和晒种,选择没有发生根螨的田块种子留种,已经发现了根螨为害的田块就不能作为种藠。种苗采收后晾晒2—3天,可杀灭95%以上的根螨。种苗贮藏堆放厚度不超过10厘米,以挂藏为好。可避免湿度过高,引起根螨发生,导致腐烂。 (3)采取农业防治:及时清沟排渍,及时铲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防渍防涝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藠苗抗虫、抗病能力。整地时,要深翻暴晒土壤,杀死虫卵,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同时结合整地对酸性土壤,每667㎡施生石灰50—60kg,调节土壤酸碱度。有条件地方可灌水杀虫,减少越夏虫源。 (4)引种调种时注意严格监测检查鳞茎带螨情况,发现有螨应及时进行药剂处理,避免带螨入田。 4、2 播前的预防措施是关键 (1)土壤消毒:多次翻耕暴晒和水旱轮作,是有效的减少根螨来源措施,但主要是进行土壤撒施农药,4%巴农(有效成份二嗪磷)颗粒剂或10%辛硫磷颗粒剂或3%好年冬颗粒剂或5%喹硫磷颗粒剂效果较好,每亩地用3—5公斤,结合最后一次耙地撒施底肥时同时进行,尽量使颗粒剂在藠头根茎周围。 (2)药剂浸种:将摊凉后待播的藠种,放入40%乐果乳油200倍液中完全浸种30分钟左右,可杀灭根螨和卵。具体方法是准备一个可容水300斤左右的容器或地坑,按500毫升乐果兑水200斤配成浸种液,投入100斤种藠浸泡,30分钟后捞出种藠凉干,再投入100斤种藠浸泡。浸种液可多次使用,增加水量时可按相同浓度添加药剂。在田间堆放藠种喷雾处理的方法,效果欠佳。 (3)种子包衣:经过药剂浸种处理后晾干的种藠,可用2.5%适乐时200毫升加10%螨博尔乳油200毫升稀释至5升进行藠种包衣300公斤(约一亩地用种量)。具体方法是将种藠摊平,将配好的种衣剂装入喷雾器在种藠表面均匀喷雾一遍,再上下翻动后再喷雾,反复几次,直至药液用完。 (4)经过药剂处理后的种藠播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戴手套播种,不要抽烟、喝茶、进食,工作结束后要用肥皂洗涤。 4、3 生长期的防治施药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1)坚决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甲胺磷、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马拉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氧化乐果、克百威(呋喃丹)、涕灭威(铁灭克)、三氧杀螨醇等。建议不使用出口受阻农药;氯氰菊酯、乐斯本(毒死蜱、达奔本)等。 (2)适时防治:秋季栽种后,在11月上旬前,若发生零星危害应及时防治控制扩散,翌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即在盛发期前开展全面防治。 (3)改进防治方法:改叶面喷雾药剂灌根或浇灌,点面结合在藠头未封行前施药或拨开叶片施药效果较好。 (4)可供轮换使用的农药:经试验筛选下列农药可用于种苗处理与田间防治40%乐果乳油500—1000倍;50%辛硫灭扫利乳油500—1000倍;1.8%阿维菌素1500—2000倍;10%螨博尔乳油1500—2000倍;40%艾螨乳油1000—1500倍;15%哒螨灵乳油500—1000倍。 五、腐败病 1、主要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藠头地下部分,也可为害地上茎叶,一般多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鳞茎首先发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萎垂、反卷、叶尖和叶缘变黄,植株稍矮缩,后变黄褐。茎基部和鳞茎病斑初为淡黄褐色水渍状,接着变为浅褐色,出现黑色云纹状斑块,略凹陷,从根外向内腐烂,病组织逐渐变软,为暗灰色至铅黑色水浸状软腐,由下向上扩展,造成全株烂腐,散出腐败酸臭味,有时病部可见稠密的褐色菌丝。发病轻的生长缓慢,叶丛萎蔫,严重的鳞茎溃烂,叶丛干枯或死亡。同时,地面藠苗呈现间紫色,以后渐变黄褐,内部腐烂。最后茎叶枯死,倒伏,极易拨起。以鉴定腐败病原为4种真菌和1种细菌引起。 2、发生特点 引起藠头腐败病的几种真菌主要以菌丝、菌核或厚垣孢子在种藠、土壤、病残体上越冬;细菌在种藠、土壤及病残体中越冬,翌年借耕作、雨水、灌溉水传播。主要从根部伤口或其它损伤处侵入。播种后10月下旬开始发病,11月中旬—12月上旬进入第一次发病盛期。越冬后3月下旬—4月下旬进入第二次发病盛期。该病发生情况与藠头生育状况和刺足根螨的发生情况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特别是刺足根螨造成的伤口非常有利于病菌侵入。3—4月雨多、土壤水分过大,或10—11月雨少、土壤过干,都易诱发该病。低洼地块,春季土壤温度低,根系生长缓慢或停滞或损伤,而导致发病。影响发病的气象因子是温度,其中湿度更为重要。在高温28℃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的高温多雨气象条件下发病迅速、严重,高温干旱会抑制病害发展。此外,酸性土壤、幼苗不壮、多年连作、中耕伤根,低洼积水,或控水过重、干湿不均,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区或无病田留种,播种时增施农家肥、钾肥、磷肥等,拌施甲霜灵颗粒剂,改进耕作栽培方法,改善栽培环境,选择土壤肥活,轮作时间长的平地或地下水位低的田块,避免重茬和迎茬,注意深耕、深松土,做到及时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层。干旱严重时要及时灌水,可大大减轻腐败病的发生。 (2)防治腐败病要从注意选择地块、防治刺足根螨减少伤口入手,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除草,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度太大。发现病株及时拨出,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并在病株栽植穴及四周撒生石灰消毒。加强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O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施石灰50—80kg,调节土壤PH值。 (3)该病发生后,很难治愈,应以预防为主,预防可选用40%根腐灵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900倍液,交替使用,重点喷洒植株的主茎基部。如用以上药液灌植株根部,效果更佳。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敌枯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50%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或浇灌,每株灌根0.3—0.5升,8—10天灌1次,连灌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