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江苏新闻网
中新江苏网宿迁10月2日电 (王恒周)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宿迁市优质稻生产进一步受到重视,优质稻米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宿迁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品牌农业,农业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40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5万亩,粮食总产量305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90万亩,总产量164万吨,优质粳稻播种面积168万亩,单产达578公斤/亩,总产达97.1万吨。近几年,宿迁市虽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但优质粳米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仍呈现上升趋势,近6年来全市水稻和优质粳米产量情况
目前,宿迁市已涌现了“江苏蟹园米业有限公司”、“宿迁市高墟米业有限公司”、“宿迁龙嫂米线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创立了“蟹园牌”、“高墟牌”等优质稻米精品名牌。其中泗洪县蟹园米业有限公司开发的“蟹园”牌大米已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农场转换证明,蟹园牌大米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并获2002年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会十大金奖产品证书,中国粮食协会授予“放心米”称号。并与苏果超市连锁销售,受到广大市民的亲睐。同时,“高墟”牌等5个品牌大米已获得省无公害大米称号,产品畅销大江南北。2003年全市优质稻米加工企业落实基地订单面积25万亩,带动农户6万多户,计划收购稻谷12万吨,加工销售无公害优质大米8万余吨,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础联农户的无公害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新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据农业部门分析主要有: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水平低。宿迁是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蔬菜设施栽培重点地区。我市虽然经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但农田基础设施仍然非常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全市还有200多万亩中低产田急待改造。基础条件的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市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后,宿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脆弱性更加暴露无遗。
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低。从产业化的内涵上讲,农业产业化,简单地说就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在农业产业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产品的加工和贸易也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从宿迁的实际情况来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瓶颈和关键制约因素。宿迁市2004年水稻总面积290万亩,总产达164万吨,但全市稻米加工企业333个,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上的重点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能力50万吨,只占全市水稻总产的30%左右。
三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档次低。 一是缺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品种。近几年来,宿迁市虽然加大了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水稻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多数品种在适应性、抗病性、商品性和适口性等方面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真正达到国家优质等级的只有早丰九号、连粳3号、泗稻11号、两优培九等少数水稻品种,生产的优质稻米难以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需求。二是水稻安全生产技术不配套。由于宿迁水稻生产以农户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散而小,在水稻优质生产方面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稻米中农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现象较普遍,从而影响了水稻整体质量的提高。
四是产业链松散,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松散型关系,“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机制未能很好实施,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的涉农部门没能真正参与优质稻米的产业化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一是按照江苏省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规划,宿迁属于徐淮稻区,宿迁市下辖的沭阳、泗洪、泗阳、宿豫等4个县均为水稻产业化发展优势区,也是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县。到2007年,全市建成优质水稻示范基地50万亩,其中泗洪县建成优质水稻综合示范区20万亩。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全市水稻优质化率80%以上,无公害水稻种植比例60%以上。二是重点扶持已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泗洪蟹园米业和沭阳高墟米业两个稻米加工企业。通过扶持,进一步做大做强宿迁优质稻米产业,拓展国内外优质稻米市场。三是组建稻米行业协会、稻米生产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发挥经济组织在稻米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发展以蟹园米业、高墟米业、龙嫂米线等龙头企业为牵头人,水稻种植大户为成员的稻米协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理事会,通报产业信息,制订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关系,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化,利益同享、分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四是加强品种引进培育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建立起抗逆性、适应性强的良种体系,加快水稻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重点推广的优质粳稻品种(系)有:早丰9号、连粳3号、盐粳5号和泗稻10号、广陵香粳、;重点推广的优质籼稻品种(组合)有:丰优香占(25优6547)、Ⅱ优084、南京16号等。力争水稻优质化比例达25%。积极引进示范并开发低水溶性蛋白大米、五彩米等专用、营养保健米等特色稻米品种。五是加强对稻米质量安全控制,推进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生产区域的形成和壮大,使之逐步形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示范区。其次加快制订和完善优质稻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在生产示范基地率先执行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