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浚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6日   阅读:

来源:农博网-农民日报  作者:中共河南省浚县县委书记 聂玺 浚县人民政府县长 薛国文  

  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辖2乡8镇、489个行政村,总人口66.8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浚县商代称黎,西汉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处10项。大伾山、浮丘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大伾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河南省文明景区。

  浚县农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浚滑收,顾九州”之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近年来,浚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工业兴县奋斗目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1.6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增长3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00万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20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57元,增长18.6%。

  今年以来的各项经济指标更是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3.2亿元,同比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亿元,增长62.3%。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实现利税8052万元,分别增长34.4%、1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35元,增长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18元,增长8.8%。

  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我们牢固树立“县外即外”的开放理念,把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实现了招商引资质量和数量的新突破。一是在全县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多次带队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广泛招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成立了招商局、项目策划办、项目服务中心、项目督查办,形成了四位一体、综合协调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加强了发改委、企业服务局、商务局、科技局、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专职队伍建设,各乡镇成立了招商分局。同时,建立健全了信息共享机制、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流程,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在全县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和“一岗双责”制,采取领导招商、行业招商、窗口招商、基地招商、亲情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实现了由被动等商、全面撒网向重点选商、建立基地的转变,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强劲势头。2004年,引进市外资金4亿元,新建项目109个,总投资7.6亿元;今年1-7月份,引进市外资金7.6亿元,在建项目128个,总投资13.4亿元,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择优扶强,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我们按照“上工业项目,上大工业项目,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工作思路,膨胀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是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明确了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四大重点行业,成立了小麦、玉米、饲料、农药、建材、机械等10个专项工作组,确定了25家重点企业,明确分包领导,加大扶持力度,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大项目,尤其是大工业项目,落实责任,严格奖惩,为工业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2004年,全县新建工业项目达到90个,总投资5.8亿元。今年1-7月份,全县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工业项目45个,总投资9.4亿元。三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重新规划了黎阳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了钜桥工业集中区,对进驻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增强聚集效应,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黎阳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26家,钜桥工业集中区落地企业9家。

  调整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以建设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努力提高粮食转化能力,支持和培育了淇雪淀粉公司、立世集团、汉生面业公司、富邦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转化增值。目前,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7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加工能力达到60多万吨。二是以建设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68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26万亩,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50万吨左右。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59.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努力搞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镇镇的韭菜,王庄乡的茄子,善堂镇的花生、大枣等8个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步扩大,花生、大枣等12个农产品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四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草食家畜,不断膨胀规模总量,建成了31个年出栏30万只现代化肉鸡场和10个万头养猪小区,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被省政府授予“畜牧强县”称号,位居全省20强第8位。五是大力推进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壮大各类农副产品商贸企业、购销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扶持了一批农产品营销组织和龙头企业。目前,善堂镇建成了豫北最大的花生、大枣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2.5亿元;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4个,会员达1.5万人,带动农户6.5万户。六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5万人。今年1-7月份,输出务工人员10.5万人。

  统筹发展,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近年来,我县以拉大城市框架,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带动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道路建设步伐。累计投资5亿多元,使全县省级公路里程达到128公里。二是高标准进行城镇规划。对县城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修编,并根据各建制镇特点,对各乡镇规划进行修编。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善堂镇、钜桥镇、屯子镇、新镇镇为支撑,以其他建制镇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投资1.3亿元,新建、改建城区道路15公里,使城区主干道达到12条,形成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道路网络。城区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也正在抓紧运作。四是搞好土地资本运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共出让土地225亩,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2455万元。

  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荣获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今年本科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文化工作全面加强,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传统庙会文化”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认真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共有49.5万名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占农民总数的82.6%,累计为29万农民补助医药费1633万元。大力搞好卫河沿岸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103个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15万名群众吃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2005年及“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工业兴县步伐,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快速度、跨越式发展,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略,树立“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吸引外地客商到我县投资兴业。二是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突出大工业项目和对财政、就业贡献大的项目,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新上项目建设,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加强投产项目管理,以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全力加快工业兴县步伐。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四大行业,25家重点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不断膨胀工业经济总量;认真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争工业企业在数量规模、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形成聚集效应,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四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城区建设;实施产业兴镇,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