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鲍俊)在良种和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农业税减免和粮食保护价收购三大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我市广大农民进一步延续着近年来的种粮热情,全市早中晚稻面积全面扩大,早稻实收面积和中晚稻实插面积总计比上年扩大5万亩。
从早中稻栽插和收割情况看,两稻增产已成定局。据统计,全市早稻实收面积45.55万亩,比去年扩大2.24万亩。其中优质早稻23.8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2%。预计早稻平均单产373公斤,比去年亩增23.2公斤;预计总产16.99万吨,比去年增产1.84万吨。全市中稻实插面积58.2万亩,比去年扩大6000亩。其中优质中稻42.3万亩,占中稻总面积的72.6%。预计全市中稻单产470公斤,比去年亩增10.8公斤;预计总产27.35万吨,比去年增加9000吨。
从早中稻增产的原因看,一是党的惠农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种粮积极性。不少地方农民恢复发展了双季稻面积,压缩了棉花等经济作物面积,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明显增加。二是气候条件有利于早、中稻生产。全市中稻从苗期到抽穗灌浆期始终处在适温小旱足光照环境下,尤其是在抽穗杨花阶段,未出现高温热害天气,使今年中稻结实率明显高于往年。三是早中稻栽培技术有明显提高。播种期趋向合理,早稻播种期大部分在“清明”前后,有效避免了“立夏寒”造成僵苗和“芒种寒”造成小穗现象。中稻播种期大部分在5月上中旬,有效地避免了中稻杨花期的高温热害。中稻品种更新步伐加快,有70%左右农户选用的中稻品种为优质大穗型杂交品种。
和早中稻相比,今年双晚面积同样有较大幅度提高,实插面积53.2万亩,比去年扩大2.1万亩,但受天气影响,双晚苗情比去年要差,同时天气对双晚孕穗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预计双晚单产较去年有减产趋势。
来源: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