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稻谷能“种”出“房子”突发奇想引来变废为宝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6月06日   阅读:

暨南大学教授欧阳东“稻壳制取出纳米二氧化硅材料”,巴黎夺国际发明金奖   在最近结束的巴黎博览会列宾国际发明竞赛上,暨南大学教授欧阳东向人们展示了一项不可思议的技术:利用稻谷碾出大米后留下的稻壳,制取成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材料,一举夺得本届发明大赛的金奖。 突发奇想    按一般人理解,碾出大米后留下的稻壳,只能用来喂猪或者是焚烧回田。可在暨大欧阳东教授的眼里,“稻壳”却能变出“房子”。    近年来,一种“纳米二氧化硅”高科技材料,成为了建筑科学界的新宠,通过它对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改良,可获得超高强度和耐受性能。但由于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工艺十分复杂,且价格高昂,因此“好东西”无法广泛应用。    作为广东培养的首位混凝土工学博士,欧阳东教授在研究“二氧化硅”的过程中突发奇想:何不想办法在大自然中把“二氧化硅”直接“种”出来。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工难以合成的二氧化硅,其实广泛存在于各种高等植物体内。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含这种昂贵物质最丰富的植物之一,竟然是农业废弃物“稻壳”,含量高达20%。最神奇的是,这些二氧化硅通过“大自然之手”的“修饰”,已以一种纳米结构形式存在于稻壳中,就像稻壳的“骨架”。    经过反复试验,欧阳东制造出一套特殊的仪器和工艺,利用低温热解等方式,将稻壳的有机组分去除,简易而廉价地提取大量的纳米二氧化硅。据介绍,加入稻壳提取成分的高性能混凝土,与一般混凝土相比,有“四两拨千斤”的本事,可提升建筑物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与一般合成手段相比,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十分之一的成本。 变废为宝    欧阳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变废为宝’的意义。”目前,中国水稻产量年均2亿多吨,居世界第一。单稻壳年产量达4000万吨,但绝大多数稻壳都没有被好好利用。他最希望,“将来技术成熟了,广大农民兄弟可以通过出售稻壳提高收入。”    他还透露,通过稻壳提取的二氧化硅还可以在“胶粘剂、橡胶、塑料、耐火材料”等高产值的纳米性能材料中发挥作用。(记者区健妍,通讯员陈文举、卢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