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建设新农村 怎么干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2月27日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认为,应抓住深化农村改革和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这个“大前提”,以及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和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这两个“基点” 如果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那并不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怎么干?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张晓山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不在于农业和农村自身,而在于和农业、农村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因此,过去我们常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现在,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整个的发展观、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都要进行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跳出‘三农’还要回到‘三农’。” 张晓山进一步阐述道,过去强调解决农业问题要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还是会有五六亿人口留在农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这部分农民怎么发展?如果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农村是凋敝的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那并不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占比只有38%;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 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要素总是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张晓山认为,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缩小的。“根据我们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建立的模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12%的实际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5.5%实际速度增长,即使到2010年,整个城乡收入差距还将呈现扩大的趋势。”张晓山说,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积极为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创造条件,努力使差距扩大到开始缩小的拐点早日到来。 “但是,在短期内缩小城乡之间人均享有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是完全可能的,政府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也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 张晓山列举了两组数据:目前,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占比只有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是22∶1,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应当让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张晓山说。 抓住一个“大前提”和两个“基点”,使新农村建设具备厚实的物质制度保障 在城乡差距现实存在的情况下,如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厚实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呢? 张晓山认为,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张晓山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抓住一个“大前提”和两个“基点”。 ——一个“大前提”:把深化农村改革和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国家加大投入,现在投入“三农”领域的专项资金占大头,资金使用上垂直管理层级过多,使用透明度不够等因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当前要着力进行中央和省级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和县级综合配套改革,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的上级层次与基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 ——两个“基点”:一是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二是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这是“后农业税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基点”。第一个“基点”是要保证农村基层有财力。第二个“基点”是要建立起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解决好钱来了之后能不能用、能不能用好的问题。 在张晓山看来,抓住了一个“大前提”和两个“基点”,就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人均享受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的差距。这不仅是解决公平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从近期看,还可以使农民不至于因病致贫、因上学致贫,使农民有资金去发展生产、去消费,从而夯实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从长远看,还能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效率问题,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记者 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