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气象农业 >> 内容阅读
保险业能否走在自然灾害前面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04日   阅读:

    "麦莎"走了,却给国内保险公司留下了无限的烦恼。 

  据了解,虽然今年这次台风登陆之前,各家保险公司在关注台风具体动向的同时,都启动了防灾预案,但事后统计遭受的损失仍然数以亿计。类似的自然灾害近来屡屡发生,从吞噬数万人生命的印度洋海啸,到夺去百余名幼小生命的黑龙江沙兰的洪灾,无不给保险业上了深刻的一课: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事前预防显然比事后处理更重要。在过去的近20年里,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和环境的恶化,由恶劣气候造成的自然灾害也呈上升趋势,诸如洪水、地震、海啸、风暴、火山喷发等等。据国际红十字会年度世界灾害报告公布,全球自然灾害的经济成本近年来剧增,仅仅在过去20年内,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增加了5倍,达到6290亿美元。而在我国,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1000亿元以上,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 

  预防的成本小于灾难发生后不计代价的补救,这几乎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尽管灾害防不胜防,人类不可能把所有的危机都估计到,但是在人类认识的限度内进行防范,不仅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业内专家曾将保险公司的职能归结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部分,即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别投保者遭遇的损失。而这"三合一"的职能,其实也完全适用于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因此对于市场化的保险公司来说,应该也完全可以在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体系中担任重要角色。据介绍,经常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由于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社会各方建立了细致的防台预警机制,每次都能减少数以亿计的损失。 

  应该说,保险公司建立防范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的良性运作。 

  首先,参与自然灾害的防灾预警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的业务更上一层楼。因为要想更好地为保户提供防水、防风、防火、防雷等技术服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措施,与保户共同做好保险标的的防灾抗灾,保险公司就有必要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估和预警,而这正是建立在更全面、更过硬的业务基础上的,其中又以精算最为重要。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险种,就有不同的赔率,背后都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统计数据支持。如果某个保险公司高估了灾害发生的概率,它就会向投保人索取过高的保费。这样,它就会被其他索取较低保费的保险公司赶出市场。反过来,如果低估了灾害的概率,它就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索赔,最终被自然灾害打败。
 
  其次,自然灾害的预防,还可以促进保险公司间的良性竞争,避免在价格战上耗费精力。以"麦莎"为例,应该说这次台风不会给大的保险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对小公司而言则如同生死考验,尤其是会使一些走低费率竞争路线的企业尝到恶性竞争的苦果。据了解,费率竞争已导致近几年财产险尤其是企业财产险价格大幅下降。竞争性"杀价"导致目前少数公司企财险费率与国际市场相比偏低,再保险异常尴尬。保险产品价格是根据灾难发生的频率、强度等制定的,如果合理制定,灾难损失还是应该在保险能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此外,保险公司来从事地震、海啸、洪水等的预警,还能加强对投保人的行为约束,更好地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如果保险公司对保户发出了警报,保户就有义务防范灾害带来的损失,否则灾害一旦发生,不守"规矩"的投保人也许就得不到赔偿。这种由保险合约赋予的约束力,也有助于减少高危地区和高危时期的潜在伤亡。参与自然灾害的预警既然对保险双方都有益处,那么保险企业该如何着手去积极参与呢? 

  目前一些有益的尝试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保险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的融合,充分借用其他行业的优势和力量,共同为全社会的减灾防灾服务。目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保险业又与其中很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关联性。如何有效调动这些行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保险保障中来,共同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更好地服务保户,就是保险公司今后应该研究的课题之一。以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为例,他们就在不失去农业保险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类似的附加服务。比如与农科院、上海中心气象台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合作,建立了信息互换平台,为农业险客户额外提供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这样,在可能发生气象灾害天气之前,气象部门会通过联网的信息平台,向安信总公司及其分公司及时发布预报和风险提示,再由安信公司通过邮箱、手机群发、农村乡镇组织的有线广播等形式反馈给农民保户。目前该公司的保户2天之内异常气象信息知晓率已达90%,准确率在75%以上,突发的气象信息甚至可以缩短到2小时左右。 

  总之,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为己所用,使安信公司充分体会到既能规避自身风险,又可为主营业务锦上添花,在利益上还能与各方实现"多赢"。以往,每当天灾降临,人们往往会听到"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者"之类的豪言壮语。而现在,不再仅仅感动于此的大众则希望能有更广泛的力量避免付出这些惨重的代价。而保险企业因其特殊的??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魏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