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山东齐河:绿色城市创造绿色奇迹 收获绿色经济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03日   阅读:

    8月30日至31日,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学会牵头组织的“聚焦齐河、金秋访绿”采访团赴齐河进行采访,记者亲身感受了与济南一河之隔的齐河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绿意盎然的秀丽景色。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齐河这片昔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土地,如今依靠“根治沙化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繁荣”的方针,以实践落实着科学发展观,正在创造出一个“绿色奇迹”。采访团所到之处,满眼都是青葱的绿色,俨然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当地人眼中昔日齐河的“四不”已经变成了“两不”,“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找不到路”的尴尬情景一去不复返,如今的齐河大地林茂粮丰,已是“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 

  速度决定一切。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齐河各界群众齐上阵,种植了85万亩速生林,近1亿株杨树,超过前20年的总和,全县有林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2%。全县农民人均有林面积达到1.7亩,按照每亩种植110棵树计算,每年每亩速生林蓄积木材3.5到4立方米,产值可达3000元左右。加上林间种养殖的推广,每年每亩地可为农民带来5100元的可观收入。85万亩速生林成为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五年即可成材的树木就是“定期存折”,每年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鸡鸭鹅等就是“活期存折”。当地农民做到了“年年有收入,月月有钱花”。 

  如今在齐河14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充满绿意,有路就有树,有村就有林,有田就有网,车在林间走,人在画中游。全县2000公里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两侧全部种植了100米宽的速生丰产林带。1012个行政村全部种植了围村林。黄河防护林工程也已形成规模,在22.8公里的黄河北展大堤上放眼望去,只见两侧滩区内茂密的树林郁郁葱葱,像蜿蜒的绿色长廊,又像秀美的绿色飘带,一眼望不到边,蔚为壮观。三年来的“双万亩防护林”工程植树近200万株,“十里长堤舞‘绿龙’,黄河岸畔绿意浓”的生态美景初步显现。在今年6月的全省经济现场观摩会上,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称赞说,你们的环境绿化为一河之隔的济南输送了氧气,净化了空气。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群众植树造林热情高涨是因为群众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林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速效”途径,不但能改善环境、美化家园,还能与大工业共同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抓林业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工业、就是抓财源、就是抓小康”的共识。在种植模式上,全县采取竞价拍卖、租赁经营、林地承包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拿到林地使用权。树木的产权明晰,15年到20年的林地使用权让种树群众心里踏实。此外,各种服务到位,规划、品种、规格、栽植、浇水五统一,保证了速生林的高成活率。连昔日群众看不上眼的荒碱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承包者也获得了丰厚的效益。2002年,表白寺镇农民张长路以18万元的标价竞得100亩荒洼地20年的使用权,当年就收入20多万元。 

  对于这85万亩速生林的用途,中共齐河县委书记李凤臣早有谋划。今年6月,晨鸣集团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签署协议,共同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高档文化纸和20万吨木浆项目,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利税6.5亿元。齐河100万亩速生杨已经提前找到了“婆家”。晨鸣集团引领了全县发展涉林企业300余家。 

  发展林间经济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头戏,在祝阿镇千亩林禽养殖基地,镇干部带头养起了“示范鸭”,249个高标准鸭棚里放养存栏鸭子30万只,每棚纯利润在万元以上,为群众摸索出一条林间养鸭的成功之路。在镇党员的带动下,全镇已经建成林地养鸭大棚1100个,群众养殖的第一批鸭已经出栏7.5万只,纯收入达到18万元。 

  在表白寺镇林菌生产基地,记者见到了57岁的潘连峰。2002年以来,表白寺镇大力实施造林工程,有林面积已经达到6.5万亩。随着树木生长,普通的粮棉作物已经难以在林地里生长。盛夏的一天,老潘途经一片林地时感觉凉爽宜人,突然间想起林间是食用菌生长的良好环境,便生出了在林间种植蘑菇的想法。2004年5月,老潘收获了第一批鸡腿蘑菇,一亩地一茬纯收入近4000元。看得见的效益使全镇掀起了林菌间作热潮,当年秋天就发展林地食用菌10万平方米。 

  种树并没有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齐河充分利用林间空地进行种养殖。植树的头两年,林间的阳光能够满足各种作物生长,玉米、棉花、西瓜、花生等作物成为林间的风景,多种植被层次分明。当树木枝叶繁茂之后,养鸡鸭、种蘑菇等又为当地农民带来的收益。由于林茂粮丰,2004年齐河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禽养殖在有效利用树下空间的同时也为树木生长提供了优质肥料,生产出的绿色家禽受到市场的欢迎,实现了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条。目前全县新建林间养殖大棚5120个,新增存栏家禽350万只,林间土鸡、林间肉鸭、林间肉兔分别形成了规模和特色。 
  
  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金秋的天气虽然炎热,但在林间行走,却感到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鸡叫鸭鸣不绝于耳,充满田园气息。植树造林给齐河带来的既有看得见的收益,又有长远的利好。作为济南“菜篮子”的齐河,无形中在济南的北部又搭建了一道绿色屏障和一座天然氧吧。 

  齐河的造林实践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开辟了一条新路。齐河计划用2至3年时间搭建“1122636”结构框架,即50万农民实现人均1亩林、1头牛、2只羊、2头猪、6分菜、3分桑、6分粮,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280元。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5亿元,同比增长28%。另外,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77元。 

  齐河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以中共齐河县委书记李凤臣为首的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与因地制宜,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科学的发展战略,得益于齐河6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今的齐河提出了“GDP、地方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5年增两倍,尽快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奋斗目标。在农业方面确立了“全省林业种植、畜牧养殖、食用菌生产、桑蚕生产第一强县”的目标,率先提出了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工业上,提出了“培植8个利税过2亿元,力争晨鸣齐河纸板、莱钢永锋钢铁利税过2亿元,铸成支撑齐河发展的财源支柱群体”的目标。在三产方面,提出了“建设江北最大的现代物流会展中心和国际性商品批发城”的目标。 

  绿色齐河创造了绿色奇迹,打造了绿色名片,铸就了绿色品牌,吸引着各路客商纷至沓来。2003年以来,全县引进项目投资达380多亿元,形成了造纸、钢铁、建材、煤炭、食品、电子、医药、化工等八大工业主导产业,“树状经济”枝繁叶茂,正在变为“林状经济”。2007年,八大产业全部项目达产后,全县可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20亿元、利税30亿元。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再次体验齐河的秀美新风貌,重温那醉人的绿色风情画。  

  背景资料:齐河县基本情况 

  齐河县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万亩;辖9镇5乡,1012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齐河历史悠久,古称祝阿,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采邑,境内有晏婴祠、龙山文化遗址、东汉古墓等古迹。齐河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在安头乡后里仁村诞生鲁西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73年,因兴建黄河北展工程,县城由齐河迁往晏城。解放后,区划几次变动,1989年底,桑梓店镇、大王乡、靳家乡划济南市历城区,建制为6镇15乡,2000年6月进行乡镇区划调整后即成现在建制。齐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是德州市的“南大门”。县城距京福高速公路济南西出入口11公里,是济南市周边县市最近的卫星城。乘车15分钟可到达济南市区,30分钟到达济南国际机场,3小时到达青岛,4小时到达北京。境内有京沪、济邯两条铁路,京福、济聊、青银三条高速公路,308国道及804、101、316、324四条省道。齐河资源丰富,是德州市惟一的沿黄县,境内沿黄62.5公里。地下矿藏有煤、石油、温泉、优质矿泉水等,其中煤炭储量为60亿吨,现有煤矿3座。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城市环境整治、体育工作先进县、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劳动保障工作、精神文明工作、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来源:大众网  作者: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