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话说十五: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2月19日   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   综合整治洪灾地变高产田   龙川江,乌江西岸的一条支流。多年来,它弯弯曲曲流过南川市兴隆镇、木凉乡、大观镇的20余个村社。沿江两岸,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一块块稻田。每年汛期,泥沙、树枝阻塞河道,江水漫上岸边的稻田,淹没秧苗,造成洪灾。   3年前,南川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着手对龙川江两岸的耕地进行综合整治。他们一段一段地对S型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并加深河床,加宽河道,修筑防护堤。在修好河道的同时,他们一方面对两岸的稻田进行平整,一方面对截弯取直后空出的河道实施填土造地。最终把龙川江流域两岸2.49万亩洪涝灾害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通过整治,我家那两亩田2005年增产250公斤左右。”近日,南川市兴隆镇金竹村二社的张小军指着两块平整的稻田对记者说,他家原有多块小田,通过整治后变成了两块大田。以前,几乎年年都要发生旱涝灾害。现在,已不容易受灾了。   “以前,农民一般只种一季水稻。现在,整治成了能排能灌的高产田,农民种一季水稻后,把水放干,再种一季小麦或油菜。一季变成了两季,每亩地增加纯收入近200元。”南川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兰建平说,除增加了复种指数外,由于田土里沟渠纵横、田间便道四通八达,还适宜机械化操作。去年,整治好的两万多亩地,基本上实现了机耕、机播和机收。   (来自市农综办的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市多方筹措资金18.6亿元,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面积215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80.5万亩,完成农业生态工程面积34.6万亩。项目区增产粮食10.75亿公斤,增产油料0.25亿公斤。)   “土专家”成为致富“领头雁”   前不久,巴南区评选出毛江明等掌握了两门以上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100名“土专家”。   毛江明,石龙镇金星村一青年农民。两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获得了一次到外地“取经”的机会。他抓住这次机会从广西引进优质南瓜进行试种并获得成功。很快,他就建起南瓜基地30亩,年产值达15万元。致富后的毛江明不忘对家乡父老的回报,不仅低价向乡亲们提供种苗,还传授先进实用技术。   去年,金星村八成农户都种上了这种优质南瓜,面积达5000多亩,收入200多万元。镇里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村已将这致富的“新宠儿”注册为“石密牌”南瓜。该村也因此成为我市优质南瓜种植示范基地。   (“十五”期间,我市共投资1.44亿元,用以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并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我市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涌现了不少农民“土专家”。)   农户连“龙头”养猪有赚头   日前,记者在重庆今普食品有限公司偶遇南川农民鲜思伟。他正将刚刚收购的一车肥猪送到今普公司。他告诉记者,自今普公司成立以来,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2003年,大渡口区借助国家农业开发资金的注入,创建了重庆今普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加强重点养殖户、养殖示范户和养殖户的建设,先后在江津、南川、合川等地的30多个乡镇建立了养殖基地,并组织推广养殖PIC商品猪。   重庆今普食品有限公司一负责人说,现在,公司每天屠宰生猪4000余头。去年,公司已带动3.2万户农户养猪,户均增收近1500元。   (“十五”期间,我市共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61个,项目区共建成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265万亩。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区域特色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平坝优质粮油、三峡库区优质柑橘、近郊县无公害蔬菜、主城周边花卉苗木、山区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和产业带。)记者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