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甘肃省扶贫新模式“整村推进” 规划7000重点村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2月05日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扶贫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把好脉选好切入点,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强健其体魄’。”近年来,甘肃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即以贫困村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提高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迄今,全省7000多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已经基本完成。   杜岘村:集雨节灌、发展地膜作物促进整村推进   走进会宁县新庄乡杜岘村,一块块白色的薄膜铺在地上,嫩绿的玉米叶“站”在地膜上;一个个水窖深入地下,或用于发展庭院经济,或用于人畜饮水,或进行大田补灌。村民李根发告诉记者:“2005年我家种了2亩地膜玉米,收成差不多900公斤,吃饭是不愁了。”   杜岘村海拔1850米,无地表水,地下水贫乏且埋藏深,“十年十旱”。大旱之年,不仅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该村贫困面曾一度达62.5%。自甘肃省确定杜岘村为综合扶贫示范点后,有关部门在该村投资205万元进行节水设施改造、农业基础建设,共建成集流场28400平方米,水窖累计达到1857眼,户均6.5眼,基本解决了用水问题。   为了改变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杜岘村加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人均达到了1亩。通过引进良种,科学施肥等科技措施,结合高产高效农业试验,地膜玉米单产由1995年的360公斤提高到如今的440公斤,亩增产22%。每逢干旱季节,全村便利用集雨节灌水窖的存水,千家万户车拉、畜驮、人担,浇、点种地膜粮食。目前,该村人均年产粮550公斤、人均纯收入1500元,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杜岘村整村推进项目是在集雨节灌的基础上进行的,地膜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了地膜,就能节水,粮食就能增产。同时,地膜玉米秸秆和苜蓿草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饲草来源。集雨节灌、发展地膜作物的扶贫方式很符合当地实际。”会宁县扶贫办同志告诉记者。   李堡村:发展特色农业寻求整村突破   食用蘑菇像一朵朵云彩在日光温室内生成、摇曳,静宁县李堡村农民李国忠靠种植蘑菇每年收入达4万元左右。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周围10多户农民发展温棚栽植业,户均年收入达5000元。   李堡村地处静宁县西北部贫困山区,其中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8%。1997年底,全村有50户248人未解决温饱,属全县特困村之一。1998年,该村成为甘肃省首批实施的1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示范点之一。县扶贫办与李堡村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整村推进。   经调查发现,日光温室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寒冷地区进行新鲜蔬菜、瓜果越冬栽培。李堡村便建起了二代日光温室110座、“四位一体”日光温室52座,同时调整温室种植作物,每亩日光温室的收益达到了5000元。李堡村还大力发展果业,漫山遍野、房前屋后新植早酥梨、大接杏等果树经济林3348亩。为充分利用幼龄果园,李堡村每年在果园内套种西瓜、南瓜、甘蓝等高效经济作物2000亩。在全县贫困片带率先实现了整村产业突破。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整村推进,昔日的特困村如今家家买了彩电,3/4的家庭装上了电话,85%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房,基本实现了耕地梯田化、道路网络化、流域治理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约25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记者 曾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