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劣势区域发奋挖掘优势产业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14日   阅读:

———甘肃以特色产业引领现代农业   提起甘肃,我们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戈壁滩,芨芨草,风沙漫漫,驼铃阵阵。的确,地处我国西北的甘肃,历史上曾经是“苦瘠甲天下”的地方。虽然这里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但是这里出产世上最好的人参果、食用百合、油橄榄、白瓜子、黄花菜、鲑鳟鱼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其产量居全国前列。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啤酒大麦、玉米制种、酿造葡萄六大优势产业,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这里落户,这是甘肃农业从劣势区域中挖掘特色产品创造的奇迹,特色产业已经开始引领甘肃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   隆冬季节,记者来到甘肃,不论走到哪里,总会有一些独特新奇的农产品出现在眼前,几乎每个特色农产品都是出自本地独特的地域环境。像陇南的油橄榄,河西的西甜瓜,永登、永昌的鲑鳟鱼,天祝的白牦牛等。在武威市张义镇陈家厂村王忆军家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一个个水灵灵的人参果挂满枝头,还没经主人允许就忍不住摘下一个尝了起来,真有点儿孙悟空偷吃人参果的感觉。该镇利用独特的冷凉阴湿条件,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种植人参果,这里的人参果亩收入可达两三万元。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讲,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如果能够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规律,找准适宜品种,推广现代技术,劣势也有可能变为优势。”甘肃省农业厅厅长武文斌说,比如干旱问题是长期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换一种角度和思路看,河西地区气候干燥,风多雨少,为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晒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基地、酿酒原料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以定西为主的中部干旱地区,大力推广集雨节灌和雨水叠加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甘肃采访期间,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温室大棚,或者在农产品加工车间,一路走来,一路说起当地的特色产品,大家都是一脸惊奇与兴奋。这里没有人再抱怨生态环境的恶劣,而是以当地出产的特色产品自豪和骄傲。这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的变化,正是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抓住不放的,把区域劣势变为优势产业思想的生动体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原动力。   “由于甘肃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甘肃省委副书记马西林充满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说,甘肃中部地区,发挥无霜期长、土层深厚、温度适宜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在短短几年内整体解决了温饱。   据了解,甘肃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苜蓿草、啤酒大麦、酿造葡萄等位居全国前列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23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超过40%,其中马铃薯830万亩,玉米制种123万亩,棉花97万亩,啤酒大麦160万亩。食用菌、油橄榄、小杂粮、食用百合、白瓜子、黄花菜、花卉、白牦牛、鲑鳟鱼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平稳增长,涌现出了一批万亩专业乡、千亩专业村。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行销全国24个省(区、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达480多元。张掖市建成制繁种基地95万亩,其中玉米杂交制种75.7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基地。庆阳市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县县有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白瓜子、浓缩苹果汁、杏仁、杏干、苹果圈等特色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白瓜子出口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陇南山区成为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肉牛、肉羊和细毛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