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10日   阅读: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胡锦涛与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右)、吴孟超合影 新华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昨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这次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本次大会与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同时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胡锦涛向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叶笃正、吴孟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胡锦涛等还分别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出席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昨晚集体参观了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   叶笃正、吴孟超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院士共同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分别获得500万元奖金。至此,我国已有9位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   今年已90高龄的叶笃正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大气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并积极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研究,对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并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吴孟超院士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前,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等七位院士已荣膺这一奖项。   我省9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 周艳涛)我省有9个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分别是: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个:   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专家主持的“离散与混合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个:   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专家主持的“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徐可为专家主持的“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六个:   西安理工大学范志康专家主持的“立式烧结熔渗技术及制备自力型CuW/CrCu整体电触头的研究与应用”;   西安理工大学蒋百灵专家主持的“铝、镁合金微弧氧化系列设备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专家吴普特主持的“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示范”;   西安交通大学王尚锦专家主持的“大型离心压缩机关键共性技术及在石化、冶金行业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专家主持的“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   西安交通大学张彦斌专家主持的“磨机负荷优化控制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科技奖呈三亮点   西部和边远地区获奖项目增多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在获奖人员、项目和地区上呈现出三大亮点。   获奖人年龄结构总体趋于年轻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0.9%,45岁至60岁的占23%。国家自然科学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3.7%是海外回国人员。   获奖项目取得发明专利的越来越多。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和27.8%的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都有发明专利作为支撑。52.3%的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占到36.4%,反映出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西部和边远地区获奖项目增多,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科普著作首获大奖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共有7项科普著作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   另外,香港科研人员共荣获1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4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据了解,这是香港科研人员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新闻背景   三次科技相关大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此前曾先后三次召开与科技发展相关的高规格大会。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中国由此拉开“向科学进军”的序幕,此后不久,中国科技界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文革”结束后召开的这次大会,让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号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本次大会使“科教兴国”成为中国治国方略,推动中国实现持续高速发展。   现在,国际学术界一般把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奖励目录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授奖情况是:   1.授予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两位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授予“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等38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授予“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等39个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授予“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18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选育和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研究”等218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授予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德国)、艾菲特·雅可布森(荷兰)、蒲慕明(美国)、内维尔·阿格纽(美国)、戴伟(英国)等5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继2004年度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又一次出现空缺。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