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农业高新 >> 内容阅读
东方第一稻——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分局建设中国绿色米都纪实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9日   阅读:

  东北网12月9日电 据黑龙江经济报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期出土的距今七千多年前的稻谷、米粒、秸秆等遗物,证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把野生水稻培育成农作物。我们的祖先为水稻的培植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别32年的韶山时,写下了《七律·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著名诗句。四十多年后,毛泽东诗句里描绘的恢弘画卷在“塞北江南”———建三江再次得到演绎。   良种覆盖率率先实现100%的目标。东方第一稻,种子必先行。十几年来,全局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力度,所用种子均是国家及省内种子行业公认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良品种,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连续10年优良品种覆盖率100%的目标,全局统一品种选留、统一种子生产、统一种子加工、统一种子储存、统一标准化供种、统一售后服务的“六统一”目标;种子加工率、包装率达到100%,保证了选用的品质最佳、质量最好、品种熟期最适宜、品种产量最大化、作物品质最优化;全局投资9500万元新建、扩建种子加工处理中心15座,年加工、销售种子6万吨,为周边市县代加工1万吨,打造了“建三江”种子知名品牌,销售网点100多个,网络遍及全国各地,销售额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好种”。   科技是重要的支撑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提升现代化大农业水平,建三江农垦分局采取专业化设计、工厂化管理、规范化建设、市场化经营的模式,投资1080万元,在各农场和种业集团建成了16个开放式、花园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六大作物的新品种70多个,各类新技术20余项,各种栽培措施22项,植保试验30多项,并与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省水稻研究所、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局院共建协议,充分发挥了科技园区“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开发辐射、科普培训、信息交流、休闲观光”的六大作用。通过建立科技园区、开辟“科普之窗”专题、举办“科技之冬”系列活动、聘请垦区著名水稻专家徐一戎指导、传授栽培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带900公里,每年培训水稻种植户4万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带动辐射面积342.2万亩。全局水稻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高于全国平均值15个百分点,使1万多个水稻种植户产量提高1倍,效益增加近两倍。科技给众多农户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农户们说:“现在的新技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国内粳稻种植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建三江位于东经132°31′22″-134°22′26″,北纬46°49′42″-48°13′58″,是共和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垦区,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带之一。盛夏时节走进三江大地,仿佛走进了水稻王国。满眼青翠欲滴的稻田令人们惊疑来到江南水乡;金秋时节,秋风掠过黄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国内外的游客、商贾连连称赞“好看,OK!”   经过两次结构大调整,全局水稻面积从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时期的80亩发展到2003年的225.36万亩、2004年的327万亩、2005年的370万亩,2006年计划扩展到410万亩,一跃成为全国种植粳稻面积最大的农垦分局之一。由于大力发展水稻,建三江农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全局粮豆作物总产由1966年的5.18万吨,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200.42万吨、2004年的208.2万吨、2005年的250万吨,占全国农垦系统粮食总产量的12%,2006年力争275万吨。现在,建三江一年生产的粮食可满足全国13亿人3天多的口粮。   1935年8月,当时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参谋长、后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会议常务委员长、国家副主席的崔庸健大将率战士到七星岗(现七星农场22队)抗击日寇时,这支朝鲜族战士居多的抗联游击队在山林中密营围着篝火啃着玉米饼子时,渴望能够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米饭。几十年后,他们曾经打过游击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畦畦稻田,2005年,七星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9.7万亩,三江人以此可以告慰这些抗日先烈的英灵。   栽培技术世界领先。沃土生金,源于标准。建三江分局在发展质量效益农业过程中,结合寒地稻作的特点,推进水稻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三化一管”栽培模式,25项技术措施实行刚性化,“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以科技创新为重点,高标准实施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成为全国率先入户的26个市县局之一;以职工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建立科技110服务热线,随时为百姓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先后推广了钵育摆栽、工厂化育秧、高台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旱育壮苗、井水综合增温、叶龄诊断、酵素有机肥使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稻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栽培技术,全面提升水稻栽培水平,提升了水稻抗灾害能力。在2005年遭遇长期低温寡照、“稻瘟病”大发生的自然条件下,全分局370万亩水稻无一病害,国家及省内农业专家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全局水稻恒温机械集中催芽器2219台套,催芽率达到55.3%;新上大棚微喷设备2.77万套,微喷面积达到80%;新增钢骨架大棚3万栋,建设水稻高台旱育秧基地3700处,大棚总数达到6.3万栋,全局水稻高台旱育秧达到100%;以健身防病、促熟提质增产为目标,水稻叶面追肥面积达到100%;秸秆还田达到80%;长年坚持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和浅翻、旋耕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改善了土壤结构,良化了土壤性状,每亩可减少化肥投入8至10元。   水田机械化水平全国居首。全局先后从美国、日本、韩国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激光平地机、工厂化育秧设备和最先进的插秧机、大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生产从整地、育秧、插秧、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整地机械化程度、提水灌溉程度达到100%,水稻育秧机械播种达到100%,插秧机械化程度达到80%,水稻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80%。目前,全局水稻生产机械总量7.11万台件,其中激光平地机15套,工厂化育秧设备25套,插秧机1.16万台,水稻联合收割机972台,总动力23.39万千瓦,机械新度系数为0.72,全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及水平居全国首位,2005年5月农业部在建三江分局召开了全国水田机械化生产现场会。7月19日,前来考察的农业部长杜青林高兴地说“在这里,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光辉前景!”   单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人均耕地将减少到不足1亩,未来谁养活中国,这是世人瞩目的问题。美国曾有经济学家断言:中国今后粮食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粮食短缺和粮价暴涨。带着为共和国农业当尖兵、做贡献,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基地责任的建三江分局,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过程中,采用高产栽培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稻产量,年年夺得高产。2003年,全局水稻平均单产502公斤,总产113.06万吨,占粮豆总产的71.3%;2004年水稻单产提高到550公斤,总产164万吨,占粮豆总产的75%,单产超过了日本、韩国、台湾等水稻高产国家及地区的水平;2005年,全局水稻单产又喜登564公斤的新台阶,比目前世界平均产量高出1.4倍。全局160万亩水稻达到633工程目标,占水田总面积的43.2%。其中红卫农场第一管理区280亩水稻高产攻关田亩产高达763公斤。   生态环境全国最优。建三江地大物博,地处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幅员123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78,拥有15个农场,139个管理区,728万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37亩,居全国首位,是全国的26.5倍、世界的7倍,具有大规模发展水稻生产的巨大空间。   建三江分局总人口19.48万,所辖区域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6人,区域内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清洁度和草原、森林、植被的天然程度均为全国少见,据环保部门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建三江大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含量均小于每立方米0.05毫克,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摆脱雨养农业的束缚,实现灌溉农业方式、确保种植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据此,建三江分局充分利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环绕,七星河、挠力河、浓鸭河、青龙河、别拉洪河、沃绿兰河、阿布胶河等七条河流贯通的地理环境优势,把节水农业的重点首先放在水田灌溉,合理利用地表水上,建成了乌苏里江八五九灌区渠首和主灌渠工程,已灌溉水田3万亩。黑龙江勤得利灌区立项已经批复,并计划新建黑龙江青龙山灌区和前哨灌区,这几项提江水灌溉工程竣工后,既可有效利用江水灌溉水田,扩展水稻种植面积150万亩,又能提高灌溉水的积温和大米的品质及出米率,使三江大米外形美、品质好、营养物质多。在哈洽会上客商们说:“建三江大米白白的、胖胖的、亮亮的、香香的,可与世界名牌大米媲美!”   建三江是全国开发最晚的垦区,一半以上的耕地是20世纪80年代起开垦的,加上严禁使用高残留农药,土壤中不含有害物质,全局每公顷耕地年平均施用农药量、化肥量都远远低于全国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施用水平。建三江远离大中城市的重工业污染,所处的三江平原东部地区是全省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地区,被专家称为“亚洲之肾”,并喜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全国媒体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的美称。为了巩固这一独有的生态系统,建三江分局先后建立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乌苏里江、黑龙江勤得利两个省级湿地、特种鱼类保护区,使保护区、保护地面积达到18.82万公顷,覆盖率达18.76%,高于全国7.6%的平均水平。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挑战和新的需求,建三江分局靠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目前,全局以水稻为主栽作物的无公害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50万亩,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称为全国第一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八五九、胜利、浓浆等农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了美国OIVT、日本JONA、欧盟BCS质量体系认证。建三江的大米以其实实在在的“好吃”打入国内外市场,200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1亿元,名列黑龙江垦区前茅。建三江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局”、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辟为“国际绿色产业开发区”、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色水稻之乡”称号。   加工能力世界之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潜力,已经成为吸引大客商的有效载体。2005年7月,建三江分局利用水稻种植面积大、区域集中并且有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大米综合加工项目落户并开工建设,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稻谷和速食米、米糠油等系列产品,总投资2.2亿元,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水稻加工企业。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加工增值2.4亿元,形成全局水稻深加工龙头企业,组建米业协会,吸纳整合135家水稻加工企业,水稻加工能力可达14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87%,不断扩大“乌苏里江牌”等大米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农业部的一份分析资料表明,随着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开放及美国、欧盟消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而从国际稻米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优质粳米的发展潜力大于优质籼米,为建三江粳稻种植业转化为水稻产业营造了外部大发展的空间。   稻、米仓储能力亚洲第一。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分局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扩张基础。6个国家大型粮食储备库,最大仓储能力达到280万吨,储存规模位居亚洲之冠;从水稻收购、储藏、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全部按照国家质量标准操作,严格控制水稻收购中的水分、杂质,储存、加工中不使用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真正做到好储、安全、放心。   与此同时,分局利用光纤通讯手段实现了通讯、有线电视、计算机联网传输,开通了宽带信息网和“建三江农垦信息港”网站,为构筑“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产业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建三江辖区内拥有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利屯至前进镇铁路线,佳木斯———抚远的306省道穿境而过,距同江至三亚国道仅15公里,新近开通的乌苏里江江海联运,通过鞑靼海峡可直达日本海。建三江分局东北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联邦相望,毗邻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等4个国家一类大型陆路口岸,是佳木斯东部地区国家一类口岸的轴心和支撑点。《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定》颁布后,地处抚远水道的黑瞎子岛将成为建三江对俄贸易的重要大通道,为“东方第一稻”走出垦区、走向世界,做大“中国绿色米都”产业插上了翅膀。 作者: 刘亚军 姜孝义 高原 段建军 崔伟 来源: 黑龙江经济报   编辑: 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