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政策动向 >> 内容阅读
施优质小麦良种补贴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0日   阅读: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张广智: 

    粮食问题在我国历来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面临耕地刚性减少,人口刚性增加,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种粮效益不高等不利形势下,粮食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2003年下半年,当“无粮不稳”的警钟再次响起时,粮食问题又一次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更为凸显的政治问题。为防止粮食生产的波动,3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作为一项促进发展粮食生产政策与科技结合的重大措施,写进了2004年、2005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4号文件。在今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省委、省政府也把实施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作为承诺向全省农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一 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优势粮食作物,省委、省政府历来都把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使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1.35亿亩左右,总产量基本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面积一直稳定在7200万亩以上,总产量已连续9年超过2000万吨。特别是去年以来,在中央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省粮食生产又迈出了新的步伐。2004年粮食总产量、小麦总产量双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已占全国的9.07%,小麦总产量已占全国的27.3%,分别比1998年提高1.27和8.4个百分点,人均占有粮食438.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7.2公斤。今年全省小麦生产再夺丰收,总产量达2577.69万吨,比去年增加96.7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的长足发展,不仅解决了我省近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在奋力夺取粮食丰收的同时,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在“十五”期间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的重大决策,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优质小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小麦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的良好局面,小麦生产已经走上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健康发展轨道。1999年全省优质小麦收获面积为284万亩,今年发展到4039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据省农业厅连续5年调查,我省农民种植一亩优质小麦较一般小麦平均增收40多元,据此推算,2001-2005年我省5年累计发展优质小麦13084万亩,仅出售优质小麦一项,使农民增收52亿元左右。近几年,我省优质小麦实现了3个历史性新突破:2002年我省优质小麦出口东南亚地区,实现了我国磨粉小麦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挂牌交易,实现了交易方式的新突破;随后,郑州小麦价格进入路透社全球硬质小麦报价系统,实现了我国小麦开始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突破。同时以小麦为主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省粮食加工能力已达到2700万吨,其中小麦加工能力2000万吨。 

    我省优质小麦发展在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之后,实现了六大转变:从主要靠政府号召、行政推动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从原粮外销到就地加工增值的转变;从有品无牌到靠知名品牌出效益的转变;从原来小麦多的不好,好的不多到小麦整体质量档次明显提升,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转变;加工专用高档小麦从主要依靠进口到替代进口,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的转变;从农民、企业由先期的被动适应到自觉行动的转变。 

    二 国家于2003年在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内开始实施了10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示范项目,当年我省承担300万亩的示范任务,由安阳、焦作、濮阳、新乡、鹤壁、洛阳6个市的12个县(市、场)承担项目的实施。2004年国家下达给我省的示范任务面积增加了29万亩,项目总规模达到329万亩,涉及到7个市15个县(市、场)。在项目实施中,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一喷三防”、统一收获,并把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组装配套,推广应用于生产,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促进了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的问题,推动了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满意的效果。多数示范县实现了“树典型、探路子、出经验、出效益、供种子”的预期目标,对我省的优质小麦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促进我省小麦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承担单位由原来的15个县(市、场)增加到81个县(市、场),任务面积由原来的330万亩增加到3000万亩,补贴面积扩大了近10倍,占到了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40%。实施规模在全国是最大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粮食发展的支持和鼓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工作,筹措1000万元资金作为工作经费配套使用。在项目实施中,努力实现项目面积落实率、补贴资金到户率、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技术推广到位率、产品质量抽检率6个100%,种子包衣率、订单率要达到60%以上,确保实现项目区小麦生产全面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 

    三 针对今年项目实施面积大、任务重、范围广的特点,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河南省30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供种企业招标和供种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遵照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的有关规定,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扎实开展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搞好项目规划。遵循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突出优质品种、优势产区,按照基础条件好、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等原则,认真规划项目实施区域,要坚持以乡(村)为单位,整建制实施,努力做到连片种植。要普遍建立供种档案,做到县有图、乡有表、村有册、户有卡。要将接受补贴的乡村农户进行公布公示,示范面积和补贴资金必须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科学确定主推品种。各地要根据农业部提出的“重点补贴优质强筋和弱筋品种,兼顾优质高中筋和中筋品种”及《河南省小麦品质区划意见》的要求,继续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农民欢迎、推优而不片面求新求异”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主推品种,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种,一乡(镇)2-3个品种的要求。 

    三是加强对供种企业和种衣剂的监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供种单位和种衣剂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区种粮农民真正享受到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惠和供种单位的优质服务。要确保补贴后的种子价格明显低于当时当地同等优质小麦种子市场价格,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要选择有效的供种方式,确保每亩10元的补贴资金通过种子形式落实到户。要合理安排供种时间,确保不误农时。省农药检定部门要提前对种子包衣剂进行抽检,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流通使用。 

    四是搞好配套技术推广。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是取得良种推广补贴项目预期目标的成功经验,更是防范项目实施风险的关键措施。各地要在继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一喷三防”、统一收获的基础上,把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组装配套,推广应用于生产。要认真贯彻“因地制宜,科学应对”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今年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意见。按照“服务跟着种子走”的要求,加强跟踪服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使补贴种子与栽培技术要点一并到户。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和管理,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五是做好产销衔接工作。要实行订单种植与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确保项目区生产的优质专用小麦能够卖出去,并实现优质优价。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小麦加工、流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当地企业搞好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本地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要确保项目区优质专用小麦的商品率达到60%以上。建立符合实际的利益联接机制,增加示范户的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六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补贴资金要通过良种补贴的形式,按照每亩地10元钱的标准补贴到农户、地块。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财政厅的有关规定,各地要严格规范项目资金支付程序和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农业、财政部门要共同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项目的健康运行。 

    同时,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部落实责任,努力搞好各项服务。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要成立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领导小组,政府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任组长,并组建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抽调有关专家组成技术服务组,搞好各项技术工作。要建立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二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督导组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方法,加强全程督导检查,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健康运行。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实行项目公开等形式,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三要严明工作纪律。在项目规划时,补贴面积不准缩水,补贴标准不准降低,不准弄虚作假,不准简单平摊补贴面积;在供种企业招标时,不准到企业吃、拿、卡、要,不准收取企业的任何费用,不准暗箱操作,不准搞地方保护主义;在资金使用上,不准挪用,不准挤占,不准套取;在供种时,不准搞分包供种,不准搞强迫种植和强行推广等。 

责编:李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