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昂首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5日   阅读:

景广权 陆智国 今年10月13日,对于句容白兔镇唐庄村农民张小虎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镇江,来到了他的葡萄园。葡萄架前,总书记和他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他发展特色农业的情况。得知张小虎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业路,总书记高兴地笑了,希望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说起张小虎,真是不简单,这几年他引种了近10亩“美人指”葡萄,年收入超过10万元。周边农民在他的带动下,发展葡萄、砂梨、水蜜桃等应时鲜果800亩,张小虎也因此远近闻名,成为我市农民“十五”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过去的五年,我市农村发展以大手笔挥就了一幅“春光灿烂”的历史轴卷: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人口大幅转移;传统农业革命性地向现代农业过渡,形成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农村的居住条件、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关乎农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重视和改善。致富农民,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千方百计促农民增收、帮农民致富,是市委市政府贯穿于整个“十五”期间农村工作的主线。这个主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明晰愈突出。   2004年是让全市广大农民感到莫大欣慰和温暖的年头。这一年1月1日,镇江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也预示了全市农民快步奔小康的新局面。就在这一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72元,增长13.5%,比此前的2001至2003年年均增长约6%提高了一倍多。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020元,农民又迎来一个收入快速增长年。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得益于我市走出的一条“加法、减法、乘法”并举的创新之路。   “加法”,即直接贴补农民。从粮食直补到水稻良种补贴,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到加大对困难群体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直接送钱给农民,而加大土地流转补偿力度,是给农民增钱。仅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就发放保障金1.2亿元,土地补偿标准提高了30%-40%。“加法”还体现在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上。“十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与经济薄弱村的支持力度,从单纯提供资金物资的“救济式”帮扶逐步转变为以户为单位的结对帮扶,同时还努力探索了产业化扶贫的新模式。   “减法”,就是大力减轻农民负担。从2001年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到2004年的减免农业税,农民负担逐年减少。2004年,农民负担同比下降49.5%,人均政策收益达到60多元。今年,农业税全部取消,我市农民更加轻松地奔小康。   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和城市的转移,是我市做“减法”的又一重要内容。“十五”期间,我市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指针,通过组织输出、项目拉动、能人带动、亲友互助、境外输出等多种形式,拓宽转移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各辖市(区)和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组织,形成市、辖市(区)、乡镇、村四级组织网络。据有口径粗略统计,2003年新增转移劳动力4.6万人,2004年实现6万多人大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主要增长点。   “乘法”,就是引导、激励农民自主创业,让农民一展身手,自己当“老板”。   设立农民创业担保基金,是我市在全省的率先之举。由财政为农民创业担保,为无抵押品而又急需贷款的农民提供信用支撑。这样,可使一些资信好的农户及时发展项目,让因缺乏资金和抵押品而被关在大门外的农户得到发展机遇,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创业激情。截至今年10月份,共有514户农民得到担保,贷款总额达到1891万元。   创业担保基金给了农民一展身手的舞台,而农机补贴、茶园更新改造资金补助,更坚定了农民创业的信心。近年来,市及各辖市区出台农机补贴措施,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鼓励他们跨区作业。同时,从去年开始,我市对发展良种茶给予每亩700元的茶苗补贴。这两项措施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全市农业机械保有量逐年增长,去年农民跨区作业创收入65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7000万元;全市良种茶面积仅一年就增加1300多亩,是历史上良种茶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创新农业,创出一条特色之路   丘陵岗坡地,原来是“贫瘠”的代名词。如今,这里桃李芬芳、瓜果飘香,以应时鲜果为特色的高效园艺业在全市“处处开花”,成为我市六大主导农业产业之一。   六大主导产业是我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出来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特”字当家,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肉奶、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经济林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   优质粮油:全市水稻优质化率达到70%以上,培育出了“梦溪”、“五龙神”、“谷鸭”品牌有机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畅销上海、南京。全市油菜种植以中盛粮油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为依托,基本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油料产业。   优质肉奶产业:全市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山羊80万只,兔40万只,家禽2000万羽,奶牛存栏5000余头。丘陵山区种草养畜基地面积已达到10万余亩。   特色水产业:河豚、螃蟹、甲鱼、珍珠等特种水产品比重达到40%以上。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淡水资源,大力发展围养殖,已开发面积达3万余亩,培植出“京江”、“季丰”、“二圣”等品牌无公害长江水产品。白鳍豚、河豚等长江名贵鱼类的资源保护和开发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   高效园艺业:全市发展茶园6万亩,果园7.4万亩,优质蚕桑4万亩,花卉苗木近4万亩。“继生”葡萄、“银兔”草莓、“万山红遍”等品牌水果名闻京沪线。金山翠芽、茅山长青、南山滴翠等高档茶叶在各类茶叶评比中屡获殊荣,畅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金山翠芽还被评为全国名茶。   生态经济林业:近年来,全市有力实施“林业绿色倍增计划”,加大绿化造林的力度,森林面积达到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55%%。在注重林业生态效应的同时,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金东纸业、大亚集团、克诺双凤木业公司等大型纸浆、木业企业,林业产业化体系初步建立。   休闲观光农业:“十五”期间,我市运用科技手段,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板块,形成了丘陵山区农业科技示范园、茅山有机农业示范园、南山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基地。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结构实现了品种和品质“双优化”。品种优化:小麦基本实现专用化,油菜率先在全省实现“双低化”;优质地方家禽、名特水产的比例分别达到60%%、26%%;名特优茶比例达到40%%,优质果品率达到85%%。品质优化:全市农业地方标准总量达到63个,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4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面积达到11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总量达到176个。截至2004年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从2001年63∶37发展为50∶50。   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5年来,我市利用境内5所国家级、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优势,引进消化农业科学技术,促使全市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5年来,全市共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近百个,新技术100多项,经过筛选已进行示范推广新品种28个。全市还建成各类科技示范园84个,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辐射面积超过60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建设农村,构建一派和谐之美   丹阳市司徒镇固村村民夏盛平患心脏病住院,治疗费用达4万多元。由于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他报销了补偿金8400多元。他连声说:“这样的保障实在太重要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建设、税费改革,这农村实事的“五项”工程,是我市推进城乡共同发展、解决农民难题的“贴心”工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市在全省率先确定并为全省最高的市级财政补助标准,同时,在全省率先全部解决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率先实行城乡医疗保险网络并轨管理,率先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规性体检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城市非城镇职工中建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截至今年9月,全市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率达到90.8%,受益人口达136.92万人。   “行路难”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长久难题。从2003年开始,我市全面实施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目前全市所有938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通车农村公路1870公里。   旨在提高饮用水质量的农村改水工程进展有力,截至目前,农村改水已完成受益人口67.5万人,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   为了让困难农户住上“避风、避雨、安全、适用”的新住房,我市强力推进草危房改造。截至去年11月,我市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2817户,累计改造资金投入2486.7万元。我市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也从2000年的40平方米增至今年的43.20平方米。   税费改革,我市切实加大对农民减负的监管力度,确保了税改“村村受益、户户减负”。   水环境建设是农村的“血脉”。5年来,全市各地突出县乡河道疏浚、山丘区水源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圩区治理等建设重点,投入资金6.7亿元,完成土石方1.38亿立方米,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1.2万座,修筑防渗渠道1055千米,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存水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清洁城镇、清洁村庄,美化环境、美化家园”为主题的“双清双美”活动,是我市改善农村环境的一个创举。全市各地普遍实施“基础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开”,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清理疏浚大小河道2000多条,清洁美化大小道路2000多公里,整洁出新30多个集镇,改造完善了300多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如今,“双清双美”活动已由行政推动转化成群众主动参与,这一创举得到省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十五”的我市农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有力的决策下,在全市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的共同奋进中,处处春意盎然,春光灿烂,向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昂首迈进。   图为胡锦涛在镇江农科所农业综合开发(句容)科技实验园考察。吴丹青宋建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