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沈阳农业高新区:改革带来“惊人一跃”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4日   阅读:

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制约“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各种难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要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当前,各地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攻坚,努力取得新的进展。   从今天起,本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专栏推出深化改革专题报道,集中反映一些地方、部门、企业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锐意进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与突破。   3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个衰败的农场,24家国有农牧业企业中19家亏损,负债1.8亿元。   如今,这片世代农耕的土地上,青山绿水之间,已不见了传统农业的踪影,星罗棋布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座生态新城已具雏形。   从开办时的300万元家底起步,3年多的时间里,沈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实现产值43.5亿元,并成为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蹇彪说:“靠深化改革,我们赢得了资本和产业集聚。”   国企改制淘得“第一桶金”   沈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是国有沈阳辉山农场(畜牧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农场机制僵、活力差的问题日益显现,经济效益低下等成为痼疾———95%的耕地种的是粮食作物,亩均收入只有100至200元;到2001年底,农场资产负债率高达95%,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直面困境,沈阳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占地41.2平方公里的辉山农场辟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1月28日,开发区正式挂牌。但是,面对着体制僵化的国有农场,揣着300多万元的家底和2000万元的开办费,开发区的决策者犯了难:仅基础设施投入,少说也得50亿元!没有梧桐树,被请来的企业家摇摇头又走了。开发区被“逼”走上国有企业改革这条路。   当农场下属的辉山乳业被列为国企改革的试点时,曾引来很多非议:怎能把赚钱的企业拱手让人?现任辉山乳业副总经理的徐广义分析说,当时企业账面上只有10万元的流动资金,资本链条十分脆弱;加之光明、伊利等乳品巨头已移师沈阳,辉山如不及时改制,与之竞争将是以卵击石。开发区决策层的目光投向了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和市场经验的跨国公司。于是,美国隆迪公司入主辉山,企业的资产与规模发生“裂变效应”,利税开始快速增长。   辉山乳业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其它国企加快改制步伐,华美畜禽等一批优秀企业迅速成长。国企改革,让开发区不但甩掉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还获得了宝贵的3.5亿元启动资金。   综合改革为发展提速   在沈阳农业高新区,除了道路、绿化和管线等投入由政府掏钱外,供热、供电、自来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部由社会资本投资。在当时公用事业尚未放开的情况下,这称得上“吃螃蟹”之举。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办公大楼里,像物业管理、食堂等一般机关后勤管理的事情,能交给市场解决的都交了。借助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贷款,开发区花了10亿元,干成了投入50亿元才能办又必须办的事情。   政府管得少了还不够,该管的也要尽量做到精兵简政。高新区管委会所有的部门加起来不过11个,业务相关的机构被整合在一起。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忠昆,比之其他单位的“大管家”可是忙了不少,宣传、人事、调研等许多事情都要管,他开玩笑说:“我这些头衔要是全印出来,恐怕一张名片都装不下!”   高新区管委会自创的公务员和政府雇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级政府机构,七成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公务员,也是面向社会考试录用。33岁的唐迪是留学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现任高新区国资办主任,曾经是一家商业银行副行长的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绝不是说说而已,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   “除了优惠政策,我们靠的是以一流服务吸引客商”,在开发区综合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说,进驻大厅的政府部门享有全部审批权限,企业享受的是真正的“一站式服务”。这里还为企业提供金融贷款、扶植上市等增值延伸服务。辉山乳业6个超5000万元大项目同时动工;总投资5亿元的一个食品加工项目,从立项到拿到相关证照只用了3天时间;102天建一座变电站,105天建一个乳品新厂……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融入了管委会提供的“金牌服务”。   随着百事可乐、中粮集团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沈阳农业高新区形成六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产业的格局,辐射农户46万户,促进农民增收8亿多元。今年,高新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8.4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分别是2002年成立之初的11.4倍和44.5倍。   专家点评   三年多的时间里,沈阳农业高新区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兴产业,以产业强区”的成功之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纳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政府的机构、用人改革,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成为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开发区坚持了大开放的发展理念———国企改制瞄准国际市场,规划设计坚持国际标准,招聘人才抛弃地域观念,产业辐射超越地方一域,这些做法难能可贵。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金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