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国务院“复原乳”新规能否拭干奶农的伤心泪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3日   阅读:


今年以来,一直呈升温态势的中国奶业突然“冷”了下来: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奶价不涨反跌,奶农比较效益大幅度降低,与之相伴的是奶牛养殖区的奶农被迫“倒奶杀牛”,奶农的泪水和被倒掉的牛奶一起流淌。

业内人士分析,奶价下跌有市场和季节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进口奶粉的冲击。一些乳品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奶源基地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奶农的利益,大量进口奶粉,取代国产原料奶生产液态奶,导致原料奶价格大幅度下跌,影响了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喝不上新鲜牛奶,只能喝奶粉还原、营养缺失的复原乳。

为维护我国奶农和消费者的权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24号文件),要求有关部门完善液态奶标准,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实行生产备案制度,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凡使用复原乳的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复原乳”字样。

国务院的新规定自今年10月15日生效,至今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记者近日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采访时发现,在奶牛养殖区,企业收购奶农生产的鲜奶量比上半年有所增加,企业找借口压级压价的行为也有所收敛。但业内人士分析,鲜奶收购量的增加有政策起作用的因素,也有季节性的特点,因为秋冬季是乳品企业需求的旺季。在消费市场,国内知名的乳业巨头基本上没有复原乳的产品上市。

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国务院关于“复原乳”的新规定能否拭干奶农的伤心泪?

企业热衷洋奶粉,奶农落下辛酸泪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化办公室刘永明处长介绍,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现在农民养牛相对利润呈下降趋势。一头奶牛的有效产奶期在6年左右,扣除饲料费用,每头奶牛每年收入也就是2000元左右,6年的奶资收入基本上相当于买牛的投入,所剩利润也就是牛犊钱。

我国另一奶业大省河北省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贾树刚告诉记者,一头奶牛6年产下6头犊,其中母犊和公犊基本各占一半。目前,一头母犊卖价在四、五千元左右,而公犊卖价仅为二、三百元。因此,农民现在养一头奶牛最多也就挣一万二、三千元,平均每年2000多元。

由于奶牛养殖的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一些地区出现了“倒奶杀牛”的现象。记者近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郊区采访,发现这里有不少养牛户由于饲料涨价,饲养成本加大而牛奶不涨价,养牛效益下降,不得以在卖奶牛。

在呼和浩特市的屠宰场所,每天都有成批的奶牛被宰杀。呼和浩特市沙梁村有大小奶牛900头,从2003年11月至今,已有100多头牛遭屠宰。村民王正文杀掉4头奶牛,按当时的奶牛市值,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4万元。

山西阳曲县县委书记赵伟东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牛奶价格一路下跌,从0.85元/斤下降到了目前的0.6元/斤左右。而且饲料价格比去年上涨不少,同期价格由每吨1300元逐渐涨到现在现在每吨1500元。多数奶牛饲养户不仅赚不到钱,而且开始赔钱。

山西省物价部门进行了市场调查:2004年太原、大同、朔州、晋中四个地区的市场牛奶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公斤2.1元、1.7元、1.9元、1.65元,2005年3、4月份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5元、1.3元、1.4元和1.3元,降幅分别达30%、25%、28%和20%。阳曲县北郑村的奶牛饲养户裴拴柱对记者说,按目前的饲料、电费等成本价格计算,每斤0.65元只能勉强持平,人工就算白贴进去了。遇上奶牛生病,一次就得花上千元。现在牛奶价格这么低,养奶牛不仅不挣钱还赔钱呢。而且养奶牛不象开机器,想停就停,赔钱也得给它们吃喝,几个月下来,家里的积蓄也快花完了。

今年61岁的村民胡忠亮满脸愁容对记者说:去年5月份,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将近4万元钱买了两头奶牛,养了不到一年,又添了两头小牛,全家人正欢欢喜喜的时候,牛奶价格下跌了,奶牛也不值钱了,原打算两三年就可以把借款还了,现如今奶价下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上钱,全家人都快急死了。胡忠亮说,现在一头牛每天吃50斤草、22斤料,加上电费等成本,卖奶的钱连本钱都拿不回来。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以来的奶价风波呢?

  据专家分析,我国加入WTO以来,按照中国政府承诺的关税减让计划,乳制品进口关税一路降低,导致国外乳制品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国产原料奶被挤压,“洋奶”抢走了约十万户奶农的饭碗。

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乳品进口量达34.7万吨,其中进口洋奶粉对我国奶业的冲击最大。2004年,我国进口洋奶粉14.5万吨,比2001年的6万吨增长1.4倍。其中,全脂奶粉进口位居世界第2位,脱脂奶粉进口位居世界第6位。由于用进口洋奶粉生产复原乳要比用国内原料奶生产液态奶成本低,一些乳制品加工企业便使用进口奶粉生产复原乳。

据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介绍,我国乳品企业大量使用奶粉做复原乳始于2002年。当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按照中国政府承诺的关税减让计划,进口洋奶粉关税开始逐年下降,到2004年,关税已由25%下降到15%。

洋奶粉的大量涌入,不动声色地影响着国内乳制品生产的格局。进口洋奶粉在价格、质量等方面都比国产原料奶有优势。目前,洋奶粉的进口价在每吨2.15万元左右,而国产奶粉每吨高达2.6万元。其次,洋奶粉的卫生、质量也比国产奶粉好。

这样一来,国内奶粉生产和奶粉市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些中小奶粉生产加工企业或被兼并或者倒闭;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婴儿父母把购买洋奶粉作为首选,市场上国产奶粉销售大不如前。山西省太原、朔州等地半数以上的乳品企业在近两年内被迫倒闭。

国办24号文件让奶农稍稍松了一口气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说,国务院办公厅24号文件出台后,在行业内引起很大震动。因为国务院针对一个产品进行专门研究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这在建国以来还是首次。国家对液态奶标识的管理和对乳品企业行为的规范,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奶农利益的重视。

 呼和浩特市奶业协会秘书长巴根纳说,国务院针对液态奶产品专门下发文件,抓住了奶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乳制品主要以液态奶为主,乳品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用进口奶粉替代本地原料奶,对千百万奶农的生存问题构成了威胁。随着加入WTO以后乳品关税的逐步下调,洋奶粉对民族奶业的冲击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

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总裁牛根生、伊利集团总裁潘刚等人认为,国办24号文件可以进一步规范乳业市场发展,有利于奶农、消费者和中国乳业的发展。

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的奶站主和奶农都表示:国务院新规定出台后的这一个多月,大企业收购原奶量明显增加,价格也有所回升。在山西阳曲县,牛奶收购价格已经从上半年的每公斤1.3元左右回升到目前的1.6元左右,而且奶站集中挤的牛奶基本不再遇到拒收的现象。

在目前的乳产品市场上,有“复原乳”标识的产品寥寥无几。记者在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地的乳品市场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中小企业推出了有“复原乳”标识的液态奶产品,而蒙牛、伊利、古城、三鹿等大型乳品企业并未推出这类产品。

记者在对伊利、蒙牛、三鹿、古城等国内乳品企业巨头进行采访时,这些企业均表示没有生产复原乳,但也都拿不出液态奶产品不含复原乳的检测报告。而质监部门也没有向社会公布液态奶产品的正式检验报告。

 拭干奶农泪水,光一个文件还不够

牛奶价格今年以来的大幅度下跌,在奶农心中引起了一片恐慌,也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据业内人士分析,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禁鲜令”,事实上放宽了牛奶制品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原料标准,为乳品企业大量使用进口奶粉敞开了大门,使得乳品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受到很大冲击。

根据“禁鲜令”规定,所有品牌的乳品都禁用“鲜奶”标识,不论是以生鲜牛奶为原料加工,还是以奶粉为原料还原,均称为牛奶。当前乳品加工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一直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困扰,上述政策。

给企业提供了一个通过降低鲜奶加工比重、增加奶粉还原制品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良好机会。而由于国外奶粉具有品质相对较好、价格低廉的优势,当然成为企业的首选。

专家认为,乳品企业利用奶粉制作“复原乳”而减少本地原料奶的购入量,是目前牛奶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调查,某大型乳品企业集团在2005年以前每天从山西市场收购鲜牛奶700吨左右,今年以来降至400吨左右,采购量下降了40%以上。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我国奶业正逐步向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各地陆续建起了集中挤奶站,卫生、质量、品质逐年提高。记者在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看到,不少民营企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兴办“奶牛园区”,大量散户的奶牛开始集中在园区里,按统一标准饲养,消毒、挤奶、冷藏等设备都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山西阳曲县四海奶牛公司董事长刘瑞修告诉记者,他从2001年开始搞奶牛园区化养殖,并把本村、邻村的奶牛散户吸引到园区中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牛奶全部卖给“蒙牛”等大型企业。

而伊利、蒙牛、三鹿、古城等乳品企业也积极投资在内蒙、山西、河北等地建立集中“挤奶站”、发展原料奶收购商和采购网络,一度与政府、农户、中间商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密切合作关系。

然而“好景不长”。在众多因素驱使下,企业、中间商在收购牛奶时又开始压级压价,拖欠奶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且今年以来有加剧的趋势。农业专家分析,上述现象表明,我国乳品企业、奶站、农户之间的联系还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山西省农业部门的专家分析,今年以来的奶价大幅下跌,严重挫伤了奶牛养殖户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了相关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如果长期发展下去,我国奶源基地就会逐步丧失,必然会对我国的奶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奶牛养殖集中或连片的地区

将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一些专家指出,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和奶农必须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应当优先使用国内鲜奶。国办24号文件关于“复原乳”的政策实行一个多月来,鲜奶收购量虽然有所回升,但总的形势还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型乳品企业并没有按规定标明复原乳,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检测报告。

国家质监总局日前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各级质监部门按照国务院精神认真执行生产备案制度,严格产品标识管理,加大产品抽查和执法检查力度,营造对液态奶生产加工严格监督管理的高压态势。目前,山西等地的质监部门已经深入到乳品企业,对其生产流程进行检查和监督,但各地还没有对市场流通产品进行抽检。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广东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有没有复原乳,不能只听企业的一面之词。以广东省为例,鲜奶奶源只有30%左右,这说明市场上60-70%的液态奶是使用复原乳生产的。但由于这些企业担心公开承认使用复原乳后会影响销量,因此大多数企业还在等待观望。

王怀宝说,24号文件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监管部门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加大检验监督力度,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如果不执行规定的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查处,诚信守法的企业将受到不公平待遇,奶农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也将继续受到损害。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