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农业机械 >> 内容阅读
武汉市“以机代牛”工作成效斐然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3日   阅读:

今年,是武汉市农机部门全面启动“无牛耕”村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建成“无牛耕”村最多的一年。截至10月底止,全市新建“无牛耕”村57个,比历年建成的“无牛耕”村总数还多出13个,增幅达到165%。其中完全没有耕牛的村累计达到17个。东西湖区的荷包湖、走马岭农场,汉南区的银莲湖、汉南农场、农科所和洪山区的洪山乡等6个乡镇(农场)也已建成“无牛耕”乡。今年“以机代牛”工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机代牛” 年初,市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首次将10个“无耕牛”村建设计划列入市政府一级目标,从而将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以机代牛”工作的全面开展。张学忙副市长在全市农机推广工作现场会和“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要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取代耕牛,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黄陂和汉南区区委、区政府将“以机代牛”工作写进了区委一号文件;洪山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挂帅的“以机代牛”工作领导小组;东西湖区将“以机代牛”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新洲区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大型农机作业现场会,全力推进“以机代牛”。 二、市区联动强力推进“以机代牛” 市区农机部门都把“无牛耕”村建设作为首要工作目标,其中列入市政府一级目标的10个村,列入农机部门工作目标的30个村。市区农机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无牛耕”村建设,建立工作专班和长效机制,从政策、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保障“以机代牛”工作的顺利实施。洪山、东西湖和汉南等区采取建立试点、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等措施,“以机代牛”工作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市区共计召开不同规模的机械耕整现场会40多场次,参加现场观摩的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近万人。全市新增各类耕作机械1634台,市财政补贴资金232.6万元,占购机补贴资金总额的68.4%。从已建成的57个“无牛耕”村的情况分析,共计新增机械320台套,处理耕牛657头,机械耕整面积由75%提高到90%以上。 三、叠加投入资金促进“以机代牛” 为了扩大“以机代牛”规模,调动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各区农机部门在用好市级财政购机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争取其他项目资金,产生了较大的联动效应。黄陂和汉南区通过区委一号文件明确了购机补贴配套资金;东西湖和洪山区财政分别安排了1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以机代牛”;蔡甸、江夏等其他各区政府也设法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无牛耕”村建设。在市财政的支持下,汉南区继续在血吸虫疫区建立“无牛耕”村试点,把购买农机和处置耕牛紧密结合起来。东西湖的慈惠农场、洪山区的青菱乡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出现了农场(乡镇)和大队(村)叠加补贴农民购机的好形势。 把“以机代牛”工作与“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无耕牛”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全市农机系统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推进“无牛耕”村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洪山区九峰乡新跃村将计划建设牛棚的4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购机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热情。黄陂区木兰乡将军庙村经济比较落后,通过市、区叠加补贴之后,农民只需将卖掉耕牛的钱就可以购买1台微耕机,仅仅几天时间,该村的农民就购买了21台微耕机和2台手扶拖拉机,这些机械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村民们计划在春节前后处理半数以上的耕牛。 四、开发新型机械适应“以机代牛” “以机代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向农民推广应用的机械能不能取代耕牛。为此,市农机服务总站花很大精力抓好新机具引进和开发工作。在市区农机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市郊有关农机生产企业根据武汉市农村地容地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向,相继开发研制了多功能微耕机、机耕船、小马力手扶拖拉机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市内走俏,而且在市外的销售形势也十分喜人。特别是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微耕机,可以满足水田、菜地、山地等不同田块的作业要求,功能齐全,操作简便,老人和妇女都可以使用,已成为取代耕牛的理想产品。在全市今年新增的耕作机械中,由市郊农机企业生产的机械达到884台,占总量的54%。 武汉市“以机代牛”工作不仅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引起有关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上半年曾派出记者到武汉市采访“以机代牛”,制作的专题节目在全国播出后,产生了一定的宣传效应。(武汉市农机推广处)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总站 涂同明 责任编辑: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何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