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助力江豚回归“家乡” 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来源:   2022年05月23日   阅读:

“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矶下长川欲倒流,江豚出没水禽浮”,唐宋诗人描绘的江豚出没长江的美景,今年在武汉江段频频呈现。为更好助力长江江豚回归江城,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江豚知识,5月22日,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院士科普工作室联合科普活动顺利举办,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添彩!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清华,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明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殷战等领导出席。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珍主持揭牌仪式。

殷战在致辞中提到,近两年来,武汉市江段已经先后多次出现江豚活动和停留,甚至游入到汉江,为江豚重返武汉带来了希望。在水生所白鱀豚馆,长江江豚繁育已成功实现二代江豚繁育。在多方支持下,水生所将持续推动在武汉市规划和建设“长江江豚国家文化公园”“中国 • 长江江豚湾”。

王清华在活动中表示,恰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使今天的活动更具意义。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优势与武汉市区位优势强强联合,为长江江豚保护贡献“武汉智慧”“武汉力量”,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将武汉市建设成全国性的鯨豚类科教基地。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后,陈明权宣读了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贺信。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与中科院水生所签订共建合作协议。

当天,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和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联合举办了以《守住江豚的微笑》为主题的科普活动,通过《江豚重返武汉,返回的不仅仅是江豚》科普讲座、参观白鱀豚标本、走进江豚饲养馆等场景,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了一场江豚和白鱀豚知识的科普盛宴,尤其是在走进江豚馆环节,“看江豚嬉戏,近距离互动,听专家介绍人工饲养江豚的日常”,让亲临现场的小朋友们兴致高涨,流连忘返。

“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江豚回归江城”工作的重要内容,武汉市政府拟计划4年投入450万元用于中心的建设与运行,2022年投入150万元用于研究中心的启动,之后三年每年投入100万元运营经费,后期工作经费将根据研究中心运营情况另行研究。

此次活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办,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协办,同时得到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支持。

据悉,活动当天武昌区禁捕办协调武昌江滩、积玉桥、中南等商圈户外大型显示屏,直播守护江豚微笑院士科普活动。市教育局组织中小学生线上观看,科普长江生态环保意识,丰富社会公益宣传形式。参与代表表示,江豚作为长江水域的珍贵物种,不仅外形呆萌可掬,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关注,通过本次活动增长许多有关江豚知识,收获满满。

当天活动采取线上网络直播及线下交流互动的形式举行,线上共吸引6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

专家声音

寄希望形成稳定的江豚群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长江十年禁渔”两年多,江豚频频出水“微笑”,说明这项举措对江豚种群恢复起到作用。江豚是长江里的“旗舰物种”,在长江里没有天敌。“长江禁渔”初见成效,使鱼类数量增加,江豚吃的饱,吃的好,有助于江豚的野外繁育。水生所也将通过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声学、保护生物学等研究,吸引更多国内外科研、保护和社会机构参与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为人工繁育个体最终回归长江奠定技术基础。

借鉴经验 多元保护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白鱀豚现处于功能性灭绝,在保护江豚的过程中,有这些经验可以借鉴。一是在物种数量较多的时候开展迁地保护。二是保护江豚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江豚的食物链、生存环境。三是细化长江航运,江豚曾有被螺旋桨擦伤致死的情况,建议保护区设立醒目的航标、禁航、限航等措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江豚,提高保护和管理效果。

江豚有“脾气” 会“摸鱼”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郝玉江:目前白鱀豚馆内有六头江豚,两头雌性,其中一头叫F9,正在怀孕预计5月底左右就会分娩生产。四头雄性,其中淘淘是第一头在馆内出生的江豚,淘淘的孩子也是馆内第二代江豚,是在2020年6月出生的。

他告诉记者江豚在自己的训练员面前表现更好,在其他训练员面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同现在网上很火的“摸鱼”。当江豚不开心时,会甩尾巴,“不理人”。

学用“鱼眼”看长江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先锋:大家平时看长江,都是用人眼去观察,看大桥,看日落,看江面。他介绍,长江水下生活有水生生物4500余种。其中鲸类2种,鱼类400余种,两爬类18种,无脊椎动物1900余种,藻类1200余种,水生植物1000余种。

他建议可以学着用“鱼眼”看长江,多了解长江水面以下的世界,站在鱼类,豚类的角度去思考长江大保护。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陶思睿 万洋

通讯员:肖洒 邓晓君 熊恒多 张凯

编辑: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