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中国农民的高素质与低收入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2日   阅读:

人民网-市场报   中国农民的素质与收入问题不仅经常被人们提起,也经常被联系起来讨论。至今没有异议的结论不外是中国农民的素质低、收入低,低素质导致低收入等等。   近一年来,一些与中国农民相关的统计数据让我感到确实有必要把二者联系起来,但结论却是中国农民的素质相对很高。   为什么说农民的素质相对高呢?与谁相比呢?如何表现出来的呢?笔者是把中国农民的素质同世界农民的平均素质相比较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用的不是受教育水平之类的指标,而是用农民从业(即农业)的结果来衡量。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均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强,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中国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却使中国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就是说同其他国家农民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农民用相对较少的农业资源生产出了相对较多的农产品。这一结论是无可辩驳的,也是笔者认为中国农民素质相对高的基本根据。笔者认为,这样比较要比从受教育水平来比较更科学,更有价值。因为人尤其是由一类人构成的社会阶层的素质高低只能由他们履行社会职责的结果来评价,其他评价标准都是无足轻重的。农民就是从事农业的国民,用中国农业的状况来评价中国农民的素质要比用受教育程度来评价贴切的多。中国农民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反映的不是农民的素质,而是中国的教育结构出现了偏差,毋宁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现象更加衬托出中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高,即他们为中国生产相对较多农产品时,不仅占用的农业资源相对较少,占用的教育资源也比较少。经过市场经济洗礼多年的中国人,对于用较少资源生产了较多产品的社会阶层的素质是应该给予较高评价还是较低评价,不应该再有什么分歧吧?   有人会问,既然你说中国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怎么他们的收入水平却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必然的,这正是中国其他社会阶层反思自身素质的切入点。在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各种利益纵横交错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在农业中表现出的高素质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利益分配中也一定是强者。其他利益集团的竞争能力、理论家提供的发展思路、决策当局制定的方针政策、行政司法系统的效率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农民的收入问题,则从总体上反映出国家的素质。   面对中国农民作出的农业发展成绩和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我国的其他社会阶层应当反思:自身占用的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作出的业绩与世界平均水平又如何?如果我国各社会阶层作出的业绩都如农民那样出色,我国的发达程度应在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之上,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不会绝对地低于其他社会阶层。   摘自《望新闻周刊》 《市场报》(2005年12月02日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