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四大因素制约我国果蔬产品出口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28日   阅读:

[ 作者:果束 来源:中国贸易报 责编:周文国 ]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蔬产品生产国,加入WTO后,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据专家分析,与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若要真正大规模打进国际市场,则必须克服绿色壁垒、技术落后、贸易摩擦、恶性竞争等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司司长俞太尉对目前制约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因素的总结。   一是绿色壁垒,即农药残留和有害生物问题。由于事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十分敏感。但是,由于国内农民普遍缺乏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片面追求产量,造成我国果蔬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比较严重。据广东省卫生厅监测的结果显示,2005年广东蔬菜、水果和新鲜食用菌检测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情况比较严重,其中,17.17%的蔬菜样品和20%的水果样品有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   二是技术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重小、质量差,专用化、规格化、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果蔬外观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内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等营养成份含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水果的优质率仅占1/3,50%的产品是大路货,还有近15%的不合格。不少品种不适合加工,出汁率低,品味不佳,总产量中仅有5%能参与国际竞争。   果蔬加工成套设备少,关键设备性能差、自动化程度低,高精度、快捷的检验设备缺乏。发达国家的果蔬加工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了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而国内因储运设备落后,每年有20%至30%以上的贮运损失,发达国家则控制在5%左右。多数果蔬加工企业生产工艺缺乏规范和检测标准,产品的技术指标多为人工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发达国家充分利用高技术检测手段,能够及时准确测定各种数值,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三是贸易摩擦。由于我国果蔬产品的特点是量大价低,在给进口国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很容易冲击当地的果蔬产业,而我国果蔬产品农残、有害生物等问题正好给了外方设置贸易壁垒的绝好借口,因此几年来,我国有关果蔬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   2000年,由于进口中国大蒜量的大幅增长,使韩国大蒜批发价格大幅下跌,跌幅接近38%。韩国有30%的农户靠种植大蒜为生,他们为此前往政府部门抗议示威。韩国政府在此压力下,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大蒜,并把大蒜的关税调整到315%;2001年4月,日本决定对中国出口的大葱、生蘑菇和灯心草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为期200天。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合作司处长韩建平说,这些贸易摩擦对国内的果蔬生产企业影响很大,他们在出事后就不愿意冒风险再次出口到有争议的国家,而是避开这些风险地,重新开辟市场,这扭曲了我国果蔬产品出口的格局,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此外,企业之间信息不能共享,竞相压价获得订单,也对我国果蔬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消极的影响。俞太尉说,竞相杀价出口势必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其发展壮大。据统计,我国出口蔬菜的年平均价格从1996年到1999年仅3年时间就下降了26%。从不同的蔬菜类型来看,除蔬菜汁以外价格均有下降。其中,保鲜蔬菜出口价格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41.4%,脱水蔬菜下降了21.1%,调理加工蔬菜下降了18.1%,冷冻蔬菜下降了5.4%。   专家们分析,如果要大规模地打进国际市场,我国果蔬产业必须在抓好质量、降低农残、提高技术、练好内功外,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要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果蔬产品安全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如HACCP、ISO、EUROGAP等。俞太尉说,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保护倾向及措施随处可见,不过手段比以往更加隐蔽。正式关税壁垒降低以后,非关税壁垒大行其道,贸易保护主义从直接的、赤裸裸的限制进口变成了更加隐蔽的、灵活的贸易壁垒和各种各样不遗余力的鼓励出口的措施。这当中,特别是西方国家在感觉受到威胁的经济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隐蔽地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而农业领域更被视为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中国的果蔬出口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拿到了这些认证,这就等于拿到了出口国的通行证,不但省事,而且减少了贸易纠纷的机会。   二是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水果分会理事长余大中说,行业协会对协调能力与政府的行政干预相比,往往更为高效,更为有用,比如在出口产品价格方面,行业协会可主动出面协调其所在行业的产品价格,确定最低限价,从而避免企业间竞相压价或不当的低价销售战略而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诉讼。此外,行业协会还可以作为反倾销申诉中的提诉人,帮助企业反倾销应诉。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动植物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段小红说,行业协会是个桥梁,可以把国家质检总局在动植物出口检验检疫方面的规则和要求传达给企业,建立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从业者能够经常相互交流,反映企业呼声,发挥行业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