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一位民间育种家的梦想与现实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作者:刘海英   2016年08月22日   阅读:

 一位民间育种家的梦想与现实:手握3个审定品种,市场化路漫漫
 
农财君说:
 
      8月15日,最新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信息公示中,东莞市中堂凤冲水稻科研室的水稻品种“中广丝苗5号”榜上有名。这是继“中广香1号”(桂审稻2010025号)、“凤枣丝苗”(粤审稻2015035)之后,该科研室通过审定的第3个优质稻品种。
 
      尽管握有3个“宝贝”,但“交易难”成为品种进入市场化的一道障碍。“人家是先拿钱再搞科研,我们是用自己的钱先搞科研再拿成果换钱。”陈喜安说,如果几十年辛辛苦苦出的成果不能尽快市场化,他们真的会坚持不下去了。
 
      农财网种业宝典
 
      一个“农民育种家”的梦想
 
      与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院所不同,东莞市中堂凤冲水稻科研室实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3万元,主要业务范围是水稻育种、开发研究、特种水稻的潜在价值开发,负责人陈志坚是土生土长的中堂镇农民。而他的水稻科研室属于不折不扣的民间育种团队,他是“团长”,身边的几个亲人便成为了他的主要成员。陈喜安就是他女儿,主要负责对外的一些事务。
 
      “附近的村民都下海经商富裕了,而他却始终坚持水稻育种,真是太辛苦了。”陈喜安告诉记者,为了支持他育种,家里每年都要贴进去几万块钱,至今仍没有任何回报,身边的亲人都劝过他退出,但他舍不得丢弃手中积累的资源,更放不下这份30多年与水稻的感情。
 
 
      见到陈志坚,是在他凤冲村的家里。见到我们来,他显得很兴奋,给我们展示了“凤枣丝苗”等品种以及米样,并拿出了他获得的不少荣誉证书,如“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东莞市道德模范”等。
 
      身体硬朗,个子瘦小、皮肤黝黑,赤着脚,普通话很吃力,这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育种家。而他多年来孜孜追求的水稻育种梦,却诉说着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陈志坚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年轻时曾亲眼目睹自己身边的乡亲由于水稻产量低、粮食短缺而挨饿的情景,开始对水稻育种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并注意收集相关材料。80年代,他正式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他开始读书读报、向科研单位育种专家学习,整天蹲在田间观察记录。90年代,面对卷而来的经商大潮,很多邻居成为了”富翁“,而陈志坚依然扎根在自己的水稻试验田,潜心地开展水稻育种研究。
 
      陈喜安介绍,期间也出了一些水稻品种,如凤联5号、紫红稻4号等,但由于是常规稻品种,并没有带来任何收入。真正为他带来声望的是参与审定的”凤香丝苗“(现更名为中广香1号)品种,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与其他水稻品种重要的不同是,凤香丝苗的含铁量比普通水稻高出近3倍,填补了我国水稻育种史上高铁品种的空白。
 
      既然常规稻的产量很难提高,那就走优质、特色稻的发展路线。这是陈志坚梦想终有一天会在水稻育种上有所成就,并能够让其培育的水稻品种进入市场的正确之路。



 
      民间育种机构更渴望“市场化”交易
 
      多年的探索与追求,水稻育种早已成为陈志坚生命中的一部分。尽管已经选育出了一些品种,比如最近几年通过审定的“中广香1号”、“凤枣丝苗”以及刚刚公示的“中广丝苗5号”,但仍没能成就他的育种事业。
 
      从与陈志坚和陈喜安的聊天中,看以看到陈志坚对水稻育种梦想的坚持,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表现在品种没有进入市场,当然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益。
 
      陈喜安讲到,父亲陈志坚选育的水稻品种,都是些抗性强、米质优、并且富含维生素的品种,非常适合现代人食用。她给我们展示了2015年5月28日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所对“凤枣丝苗”各个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锌:15mg/kg,硒:0.06mg/kg,铁:6.7mg/kg,钙:96mg/kg。这组数据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检测数据和国家期刊权威数据对比,分别超过常见的籼稻精米10.95%、300%、43.16%、1951.28%的锌、硒、铁、钙含量。
 
      “现在我们愿意更多的人来这里看品种、谈合作,期待品种能够进行市场化交易,为后续选育提供资金来源。”陈喜安坦言,父亲陈志坚的育种资源也可以共享。
 
      在我国,民间育种家或者民间育种机构与“正规”科研育种机构相比,一般很少能得到国家科研项目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尽管国家鼓励个人育种,但由于这些人或机构的名气小、个人能力和资源很有限,育种成果并且能够卖个“好价钱”的可能性很小,很多育种家的生存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更不用说发展壮大。
 
      很多时候,民间育种家能够继续留下来,除了除了兴趣,更是希望和寄托。在育种家手中,每个材料和组合都承载着生命,一旦培育出好品种,便实现了一生的理想。然而,现实与梦想往往不能划等号。诸如像陈志坚这种,即使选育出了审定品种,但如果不能市场化交易,也只能被“束之高阁”。
 
      前几日,《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组建议,应该改革国家育种科研经费投入体制,强化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强调应把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作为育种开发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专用化品种,引导我国育种方向进行转变和调整。
 
      或许,不久的将来,在“商业化育种”体制不断完善和“新品种权”市场化交易平台逐步建立的时候,民间育种家将等来他们的春天。
 
      文 | 农财宝典记者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