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向节水农业转变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21日   阅读:

人民日报   在甘肃河西走廊部分地区,一方面农业缺水严重,一方面用水仍有浪费现象。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河西走廊:向节水农业转变      变“大水漫灌”为“膜下滴灌”   一条条白色的薄膜平行覆盖在土地上,下雨时,雨水顺着膜面留下的小孔流淌到棉花根部;一根根主管道、分管道均衡分布田间,灌溉时,水按需分配给每一行棉花。在甘肃省民勤县,这样的灌溉场景随处可见。   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年降雨量约11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2600多毫米。水资源的短缺和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水质矿化度升高、水位下降、植被衰败、沙尘暴肆虐。雪上加霜的是,2004年,民勤赖以生存的红崖山水库出现第一次干涸,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民勤的生态问题因过度垦殖、超量用水而起,因此,解决民勤生态危机的途径之一应是农业节水。传统农业灌溉中,有一大部分水通过地表蒸发而损失,所以现在应把重点放在防止蒸发损失上。”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说,“我们目前实施的节水技术主要是膜下滴灌。”   膜下滴灌是将水通过滴灌系统及时向作物根区有限的土壤空间供给,改变了过去的大水漫灌,避免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同时,实行节水施肥一体化,将尿素放入施肥罐中融化后随水施入,使节肥率达33.3%,棉花增产13.2%。今年,民勤县19万亩棉花获得平均亩产300公斤、亩均收入1650元的好收成,通过种植棉花,比种植粮食节水近3000万立方米。   从去年开始,甘肃在民勤、敦煌的棉花种植,张掖市甘州区的玉米制种,景泰县的马铃薯、葡萄种植中,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如果在石羊河流域现有的285万亩棉花、玉米、果树、蔬菜中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按每亩节水100立方米计算,可节水3亿立方米。   变“浇地”为“浇作物”   已是寒冬季节,按照传统灌溉方式,永昌县早已到了给小麦灌水过冬的时候,但现在却看不到过去那种忙碌的灌溉景象。“冬前灌水蒸发太多,成了灌地而不是灌作物,划不来。”东寨乡一位乡干部说。   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传统农业灌溉体系是田块平面露地灌溉,水源供应采用的是自下游到上游的轮灌制度。由于田块水流平面分布流速缓慢,每一轮灌溉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农户为提高抗旱性而不得不增加灌水量,也衍生出为保证次年作物出苗而提前在冬前灌溉“安冬水”的做法,结果造成70%—80%的水分因蒸发损失,用于小麦出苗的水分只有20%—30%。   “只有从根本上变革这一农业灌溉制度,才能为流域的生态安全省出水来。”尚勋武说,“1999年和2005年,我们在永昌县东寨乡进行试验:小麦采用少免耕垄作栽培技术,不灌‘安冬水’,留茬越冬,播种的同时沟灌水每亩50立方米,以后在小麦生长的需水关键期每次沟灌水约20立方米,一季小麦共灌水6次,比以往平均每亩节水220立方米,而亩产量达到了550公斤。”   少免耕垄作栽培技术俗称“对坝沟”种植技术:在土地平整时顺山势形成一定的坡度;灌溉渠系采用一种叫“公平坝”的分水制度,即以村为单位,水由灌溉渠系到达村组后,按人口分水,同时进入所有地块;小麦播种顺坡由上而下形成条播,出苗后每间隔50厘米顺坡开一个15厘米深的小沟,即“对坝沟”;灌溉过程中,水由“公平坝”进入地块的高端,顺沟流向下端,保证了有限的水能在全田均匀分布。   现在永昌县东寨和六坝两乡共有3万余亩麦子采用了这些节水措施。据测算,如果在石羊河流域全面推广少免耕垄作栽培技术,不灌“安冬水”,麦田年节水可达3亿立方米,即使仅推广少灌“安冬水”,每年也可节水2亿立方米。   专家视角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河西走廊地区针对当地降雨少、蒸发量大,生态脆弱的实际,实施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先后探索推广了漫灌改畦灌、畦灌改沟灌、秋灌(即灌“安冬水”)改春灌以及膜下滴灌、覆膜抑蒸等节水灌溉技术,同时积极发展节水作物。灌溉方式的改变,节水技术的应用,使该地区在灌渠衬砌等工程节水技术之后,有望实现农业节水的又一次跨越。   ——甘肃省政府研究室调研员 张高平(本报记者 曾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