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农村合作社改变中国农业发展命运
来源:国际在线   2012年08月28日   阅读:

原标题:农村合作社改变中国农业发展命运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倡、肖恒刚):对中国而言,天大的难事就是13亿人的吃饭问题。在过去30多年里,改革开放不仅催生一大批工业化城市和城 镇,也让数亿农民告别黄土地,涌进城市务工、经商。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国民,今年有可能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
地处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素有中国北方大粮仓美誉,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去年却向国内其它省份调出了1900万吨粮食,占全国商品粮调出总量 四分之一。于林堂是黑龙江省肇东市一位农民。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家里人在地里忙农活,但今年,他外出打工,一点也不担心自家地里的收成。因为他已加入了当 地的农村合作社。于林堂说:“原先全家就种20亩(约1.3公顷)地,还挺累的,什么活都得人工干。不入农村合作社之前,全家四口人就种地,每年能挣一万 多块钱,基本就是守着地过日子。入社以后,光合作社给的保底钱就一万多,家里几口人还能出去打工,加上地里收入每年能挣5、6万块钱。”
农村合作社为于林堂一家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变化,还为他提供从购买种子、种植管理承包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在内的服务,并确保他每年保底收 入不低于上一年的土地种植收入。这样,他就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外出务工贴补家用。于林堂说:“现在我的心情比照入社前肯定是高兴。没入社的时 候,全家守着这点地,挣得一万多块钱要省吃俭用,现在我们收入这么好,生活也提高了。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穿一年还能剩下钱。”
在于林堂家乡,记者看到几台大型农机正在松土作业,绿油油的玉米叶随风飘扬。当地官员刘宝铸说,农村合作社对粮田实行统一管理,土壤是否缺水、 缺肥,都有24小时监控设施来管理。一旦缺水,就会出动平移自走式大型喷灌机对玉米地进行适时补水。刘宝铸说:“我们这里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不足700公 斤,猛增到1000多公斤。这样的变化让老百姓看到增产潜力巨大,按七毛钱一斤计算,亩增收400元(平均每公顷增加收入6000元)。”
肇东市农业局官员尹才认为,农村合作社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在于利益机制保障。他说:“农村合作社采取四项机制吸引农民入社,一是土地保底,我们 土地保底金是每亩350元(每公顷5250元);二是盈利分红,合作社获得的利润向农民返利;三是风险保障,合作社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合作社的风险资金;第 四是农民权益保障,所有国家惠农政策均有农民原承包户享有。据测算,入社农民要比非入社农户人均收入高1500元左右。”
事实上,农村合作社并非中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最早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后为了加快农业发展又组织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人民 公社,但在平均分配的体制下,它并没有带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末一些中国农民悄悄把土地进行联产承包经营,才真正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 增长,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经营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他们 在市场竞争中劣势地位十分突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认为,想要解决农民问题,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十分必要:“因为农民单个都是很弱的,在 市场经济中,农民是弱者,需要自己寻找市场。市场找不到,农民的劳动成果就销不出去,所以必须有农业产业化。通过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才可以在市 场经济中活跃起来。农民还是需要在组织上有一种合作化的机制。”
最近十年,随着中国各地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大量土地被征用,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 化、规模化、集约化。而农业专业合作社无疑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据统计,中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28万多个,有1.1亿农户参与,直接吸 纳农民就业5000多万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额由2000年的900多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400多元。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合作社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新 时期农民联合合作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和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