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绿色扎根黄土高坡的注解
来源:农民日报   2011年10月18日   阅读:

远近青山尽染绿,满目苍翠迎面来。金秋时节,记者一行走村庄,进窑洞,上果园,进大棚,寻求绿色扎根延安的注解。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延安市,以前生态环境差,耕种条件差,还要靠天吃饭。尽管经过了多年植树种草、水土流失治理,但直到上世纪末,农民“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仍未根本改变。从1999年起,延安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退耕还林号召,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建设生态的“绿色革命”。
短短十余年,当年的“红色延安”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绿色延安”。延安市副市长杨霄感慨地说:“这是延安人用十余年心血和汗水换取的重大成果。”退耕还林成果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如何让绿色扎根延安,这是退耕还林伊始延安就要直面的课题。
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是绿色扎根延安的根基
延安市早于全国一年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1998年,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吴起县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多少代的人们,靠的就是“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退耕还林,意味着山坡地不能种了,柴火不能上山砍了,羊也不能满山放了。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
杨霄说,退耕还林绝不是简单的“退”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解决这些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退耕还林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生火做饭是延安农民家里的寻常事,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要退耕还林就必须解决好农村世代沿袭的上山砍柴问题。为此,延安市大力推广沼气建设,规定农民每建一座沼气池,市上补助500元,全市70%以上农户改烧沼气。“啪”,子长县刘家硷村韩世芳用手轻轻转动灶台开关,蓝色的火苗就蹿了出来。她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政府鼓励建沼气,市里、县里还给补助,如今做饭即轻松又干净,再也不用烟熏火烤了,沼液还可以做肥料。”据了解,建一座8到10立方米的沼气池,全年可产沼气380~450立方米,能满足3到5口人的日常做饭需要。
封山禁牧曾被认为是断了老百姓的财路。将传统的山上放羊改为舍饲养羊,延安市在积极引进先进羊种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吴起县铁边城村李庆在自家27亩地退耕种草,养了15只小尾寒羊,退耕当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舍饲养羊的巨大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到退耕还林的行列。
解决农民“柴火”和“放羊”问题折射出延安市退耕还林的思路:退耕还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群众改变多年旧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契机,必须统揽全局,统筹安排。近年来,他们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六大主体工程。从2004年开始,延安决定对移民贫困户,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2000元,比国家的补助标准增加了一倍。
有人说,陕北生态恶化的根源在于,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了生存,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砍树烧火形成的“人口、牲口、灶口”的需求压力。退耕还林的同时,延安不仅推动“三口”问题逐步得到合理解决,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使延安人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美好生活的前景,这是延安能够绿色扎根的信心之源。
坚持发展产业,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绿色扎根延安的保障
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林造了,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退耕还林的成果就难以保住。延安的退耕还林已经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为全国退耕还林作出了示范,要巩固这些成果,还必须在“不反弹、能致富”上下功夫。杨霄说,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后续产业的培育。
“延安的苹果产业是在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才真正做大做强的。”宝塔区柳林镇新茂台村果农王忠富告诉记者。今年65岁的王忠富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大王,25亩山地果园每年能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他给城里工作的大儿子买了房,给在西安上大学的小儿子买了车。说起这事王老汉透着自豪:“苹果是我致富的‘绿色银行’。”
柳林镇党委书记王文忠说:“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培育产业赢得了资金、时间。果树产业前期投入不少,进入挂果期还要等几年,以前农民种了苹果就没了粮食,有了补助农民就不怕了。”
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发放补贴等政策实施到位以外,延安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转型,让农民拥有了更多创收的方式。
退耕还林工程把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向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延安各县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洛川、宝塔区的苹果;安塞、甘泉的蔬菜;延长、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80%以上的农户都有一至两项收入稳定的产业项目。
坚持城乡统筹,让更多人共享退耕还林的成果,是绿色扎根延安的真谛
退耕还林外表是完成了土地从黄到绿的生态转变,内核却是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巩固到享受退耕还林整个成果,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延安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整齐美观的行道树,平坦宽敞的水泥路面,灰瓦蓝墙别具一格的农家小院,这是子长县马家砭村。村民介绍说,各家各户都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和清洁卫生的沼气能源。
“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近年来,子长县将退耕还林生态文化村建设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村容村貌整治,重点从环境卫生、院落整治、窑面粉涂、巷道硬化、改厕建沼、生态建设、活动广场等几个方面进行推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与子长县一样,延安各区县围绕退耕还林,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统筹城乡发展,尽享退耕成果上来。全市农村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油路或砂石路、户户通电目标,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结束了近百万群众吃水难的历史。电话、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医保全覆盖。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了城乡低保、贫困学生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均可享受的教育、科技扶贫、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资源的份额逐年上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延安农民新的追求与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