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提升种业创新能力 促进我国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2011年07月06日   阅读: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指明了今后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这对加快推动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十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当前,我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的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
我们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大力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我们必须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扩大育种规模,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等,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
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育种创新水平。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国际合作交流。
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是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在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农业部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在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
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建企业与科教单位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
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推出大品种,造就大企业。
建立种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种业知识产权联盟,按照资源共享、协同行动、自律互助原则,开展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同实施、集中采购、共同管理、联合创造,增强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努力营造产学研结合良好氛围,大力促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