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财经要闻 >> 内容阅读
东北三省构建新型产业结构调查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14日   阅读:

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

  东北地区相对封闭、松散的"孤岛式"产业结构已难以适应振兴的需要。加强产业关联,打造产业集群,正成为东北振兴之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东北产业:一座座割裂的"孤岛"

  东北地区产业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割裂状态。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说,英国一位教授在研究东北地区经济时发现,东北现在的产业结构同20世纪30年代差不多,当时东北就以重化工业为主,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原因就是区域内缺乏产业关联,而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的结构。

  从历史上看,东北在20世纪30年代的产业结构是依附于日本需要,自身却是残缺不全。东北产业结构此后也没有按经济规律发展,始终受外来因素影响,成为外部产业的补充。"一五"到"三五"间,国家在东北上一些项目,地方搞了一些配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定的产业关联,可这种关联又再次被国家对东北的指令性计划的调拨所打破,东北生产的产品自己用不着,原料却要高价从市场上买。东北维持着这样的生产,亏损国家补贴。

  吉林省政府调研室产业与区域经济处处长马利彪说,改革开放后,南方形成了产业集聚,集聚了许多企业和技术人员,东北企业的竞争力跟不上。像行走机械这样优势产业的配套企业,离开了国家的维持,最终在市场中无法生存,产业关联度降低了。

  如何理解这种产业关联度?中国社科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课题组负责人陈耀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初衷是为国民经济工业化提供技术装备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在工业化进程中排斥了对其他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相应发展,结果重工业走了一条自我发展之路,在产业间缺乏有效的协同,起不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其它产业也不足以维持重工业的发展。

  实际上,东北三次产业间也呈现出很强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工业长期以来对区域内的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甚微。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非均衡使得其不能形成对第二产业的有效支持,形成产业内部自我循环的运行方式,减少了工业基地对本区域的扩散效应,已经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这种"飞地型"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尚能维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失去了本来的运行环境。

  三次产业间、第二产业自身、各个行业与企业间的链条的断裂,构成了东北独特的"孤岛式"产业结构。

  --"品"字型结构难以承受振兴之重

  产业关联指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关联度大,则区域经济凝聚力强,产业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企业生产成本低,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专家认为,东北产业由于关联度低,呈现"品"字型的结构。

  事实表明,由于产业关联不密切,导致产业集聚能力差。2001年,吉林省的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工业产值超过700亿元。根据国际规律,汽车对上游产业的带动力大体为1:1,对汽车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带动力为1:2。照此计算,汽车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力应该达到千亿元以上,可吉林省并没有发挥出这一潜能。该省钢铁工业生产出来的钢多是建筑用钢,没有汽车用钢;吉林优势企业石化工业生产出能用于汽车的产品也寥寥无几。

  在珠江三角洲,有全国最大的几家彩电企业和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这一地区100公里范围内,将近100%的彩电部件和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可以采购得到,在高度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区域内形成的配套体系成为产业集聚最重要的优势。东北一些部门调查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在本地设立的各种行业主管部门基本被撤销后,依靠市场机制建立的企业间联系没有真正形成。吉林是国家仪器仪表工业基地,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自动化仪表方面长期居全国首位,同时拥有能力极强的现代化仪器仪表研发机构和科研队伍,掌握着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可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优势要素无法组合到一起,潜能没有释放出来。

  振兴期间的东北,又面临着新的产业链条断裂。一批资源型产业枯竭萎缩、企业退出,不仅影响资源型产业本身,而且影响到与之相关的横、纵序列的全部产业链条:随着它所能提供产品量的缩小,提出的需求也在缩小。比如辽宁的有色金属产业,它自身的产业链条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始,横向排列着采选业、冶炼业和加工业三个序列,每一个序列在纵向上又向其它产业提出需求,现在都面临断裂。

  新的产业链条断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链条被打破,一个产业链就可能瘫痪,进而导致围绕这种资源而形成的工业链条断裂、工业规模收缩,甚至产生原有工业体系瓦解的风险。辽宁省有色金属产业经历了这一过程,全行业萎缩,沈阳冶炼厂的关闭,就与之有关。长期关注企业的吉林市委副秘书长陈淳说,一个成熟的区域产业应该是围绕一条主线、横向联体体系很紧密的"丰"字型结构,可东北的产业结构却是中间断裂的"品"字型结构。

  --做活"三大文章" 撑起"丰"字结构

  东北的干部和专家建议,提高产业联连度,撑起"丰"字型关联性强的产业结构,应该着眼于做好三件事情:

  一、明确主导产业,把"丰"字的中轴线勾画出来。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郎毅怀等人建议,东北要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按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的趋势,把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尽快结束产业结构松散的局面。前不久,长春市确定未来五年将突出发展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一汽发展,围绕汽车产业成立开发区,做强零部件产业,构建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在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论坛上,专家提出本地区可以构建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等九大产业集群。

  二、强化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分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认为,延长产业链条,需要市场化和社会分工。比如吉化公司生产的是南方精细化工的原料,而精细化工离消费者最近,市场需求最高,吉化生产的却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东北石化产业基础雄厚,却没有知名的化妆品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间过去也是内部各个分厂有分工,吉林省汽车整车生产厂的自制率仍然较高,达50%-60%,汽车工业整体专业化分工程度差,提高了整车的生产成本,不利于区域规模经济的形成。

  三、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壁垒,实现要素流动,用产业开放与地域开放打造大东北概念。辽宁省一些专家谈到阻碍国家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原因时强调,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地方保护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与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形成地区经济封锁和市场分割,只有打破这些壁垒,才能强化产业关联度。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军认为,东北三省在经济结构、知识结构、市场体制等方面相似,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不应该走产业"克隆"之路,应该整合资源,实现地域互补、互相配套,共同发展。此外,在三次产业间,也要实现完全的互通。吉林省提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思路,并且把玉米发展成新型工业原料。黑龙江省绥化市探索通过产业链条把城乡联成有机整体,推动工业升级,再用工业的理念推动农业升级,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动第三产业升级,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增强产业关联度,走出"孤岛"式经济结构,正成为东北各地的共识。黑龙江省绥化市投资29亿元建起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新上项目,带起了与之配套的胶乳系列产品项目。同时,又要建设660万亩的原料林基地,浆纸公司周边村庄又办起回收浆纸厂、纸管厂、汽运公司等延伸项目,发挥了产业关联度大、牵动能力强的"共振"效应。在大庆市龙凤区,鑫鑫龙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入驻龙凤注塑城,主要生产各种塑料制品,并且向上拉伸,引来了模具制造项目;向下延伸引来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制造项目,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围绕电动自行车项目,他们正考虑引进关联的车架子、车件和蓄电池制造等配套项目。


(责任编辑:婵娟)
来源:新华社高管信息 作者:记者李亚彪 吴晓东 陈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