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莱州壮大粮食产业:仓廪实,百姓富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8日   阅读:

人民网   县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莱州市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中,把粮食作为一个安天下、富百姓的朝阳产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发展等措施,初步建立形成了大粮食经济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长期困扰粮食经济发展的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实现了农民增收、粮企增效、地方粮食安全三赢。   近两年,莱州市每年发展优质小麦订单20万亩,累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由原来的35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年利税为改革前两年的1.5倍,粮食企业职工年均收入由改革前的8000元增加到1.3万元。   实施金种子工程:全市96家农业科技实体固定资产达到4亿多元,全国种业50强企业莱州独占三家,连续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新纪录,莱州农民每增长1元农业产值,就有0.58元直接来自于科技贡献。   金秋结硕果。10月14日,山东省科技厅邀请13位国内著名育种栽培专家再次来到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之乡--莱州市,在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的高产攻关田里,专家组经过现场实打测产,最后核定:金海5号高产田亩产1146.74公斤,又一项新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诞生了。   与此同时,在金海种业比邻的我国玉米育种业巨擎--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对比试验田里,100多组玉米新品种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登海种业在这个试验田里种植了他们新培育的37万个玉米品种新组合,以当今世界实力最强的美国先锋种业和国内著名的玉米科研院所的最好品种为试验对比样本,通过严格科学的对比试验,今年这里有100多个新品种,产量超过对比品种5%以上。今年刚刚拿到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说:我总是希望别人超过我,这是我们应有的胸怀;但我希望永远超过别人,这是我们应有的志气。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莱州市围绕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目标,大力实施金种子工程,全力构筑科技高地。莱州市的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是著名农民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创办的玉米研究所。莱州市委、市政府看到了民办科研的强大生命力,遵循只做娘家人,不当公公、婆婆的市场法则,采取帮、扶、推的特色政策,引导民营科研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研档次,他们每年用于农业科技开发的支出达到达2300多万元。科技产业化凝聚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去年莱州玉米良种推广面积占全国的43%。目前,莱州市农业民营科技实体发展到96处,科技人员4000多人,固定资产滚动到4亿多元,全国种业50强企业中莱州独占三家,居全国县(市)级首位,并被命名为国家级民营科技密集区。   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宽了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独特的竞争机制则磨砺了莱州粮食科研机构旺盛的创造力。盛名之下的莱州种业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全市96家农业科研企业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近十年,全市每年都有120多个新品种出世,十多个品种通过国家、省级试验审定。据统计,莱州玉米良种近十年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8亿亩,增产粮食890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890亿元。近三年,莱州小麦单产提高了50公斤,玉米单产提高了100公斤。去年,莱州市每增长1元农业产值中,就有0.58元直接来自于科技贡献。   铸造增收稳定器:创新运作方式,组建粮食产业协会,发展订单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种植规模,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结木成舟,驶进瞬息万变的大市场。   在农村,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新品种因为没有市场,粮农不买帐,而市场急需的优质粮食不能满足供应。许多农民反映他们并不知道种什么样的粮食有市场,种什么样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莱州市提出:粮食购销企业的根基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增收,就谈不上企业的增效,粮食科研、生产、经营的脱节是症结所在。他们对症下药,打破传统运作模式,探索建立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全新组织模式。   大雪将至,小麦也要进入冬眠期。莱州市高郭村史殿亮一大早就来到麦田旁,因为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前几天就下了通知,省农科院的王宏法博士要来讲授麦田管理知识,接受技术咨询。前些年,老史试种过不少优质小麦品种,但好品种卖不出好价钱,也只能当普通小麦出售。今年可不一样,他与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签定了订单小麦合同,品种由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提供,还包括技术服务,价格在普通小麦市场价的基础上,上浮10%。市场确定品种,农民种得踏实,粮食企业收得放心,我们做技术服务也有劲头。王宏法博士一脸轻松。这是他被莱州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聘为技术顾问以来,第五次到莱州进行技术服务了。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种植品种的决定权交给了粮食流通部门,这一看似倒置的结构,正是市场机制使然。莱州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是全市最大的粮食流通企业,他们发挥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带农户的作用,以粮食订单为纽带组建了粮食产业化协会。企业在市场上拿到不同品种的订单后,直接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广大农民在小麦种植前就已确定了粮食卖给谁,大约多少钱一斤,从而锁定了粮食走向和价格,规避了一家一户农民的市场风险。对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协会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订单收购,统一代存粮食的系列化服务。在订单基地集中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均衡施肥,垄作节水,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还利用闲置仓库新建了一处BB肥厂,使农民用上了高效、环保、省力、省钱的专用肥。   在莱州领导者眼中,订单农业不仅仅是一张供销合同,更是建立稳定粮食产业基地的利益保障。2002年4月,一场50年不遇的晚霜冻害突袭胶东地区,部分地块的小麦只长穗不结粒,小麦未熟粒特别多。这样的小麦收上来销售困难,加工影响出粉率。但是,收储中心仍按订单合同,以每公斤1.21元的价格照单全收。为农民着想就是为粮食企业自身利益着想!诚信铸牢了农企利益共同体。尽管收购的小麦使企业损失了50多万元,但却赢得了民心,第二年莱州市优质强筋专用小麦订单面积由上年的3500亩猛增到15万亩,订单户数也由起初的40多户增加到3万多户。这样,既使粮食购销企业控制掌握了粮源,又使粮食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调动了农民种植订单粮的积极性。今年莱州市有10360个种粮大村和大户自愿加入了粮食协会,优质专用小麦订单面积突破30万亩,占到全市粮田面积的80%以上。莱州小麦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去年莱州外销小麦17万吨,居山东省县(市)级首位,其中2.94万吨优质专用小麦出口到肯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家,填补了我国品牌小麦出口的空白。   拉长产业链条:突破收粮卖粮的小粮食格局,建立跨粮食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科研等多个领域,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大粮食产业格局。   在环环相扣的粮食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当上游的产业链条按程序把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企业时,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使企业承接了最大的市场风险。最强劲、最恒久的竞争力来自企业!做大做强粮食企业是粮食产业格局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粮食系统的老人、老粮、老账问题一直是困扰粮食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各级政府手中的一块烫手山芋。莱州市运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市场化之手,也成功解开了这道难题。根据国家有关粮改政策,除粮食收储中心外,全市原有的42个国有粮食企业全部完成规范改制。广开渠道安置分流482名职工,为620名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目前,全市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由原来的1800多名精简到446名,减员率达65.3%,粮食网点由改革前的30个增加到153个。同时注入871万元政策性资金,激活了8346万元的粮食沉淀资金,每年减少财政补贴469万元,甩掉了沉重的老粮、老帐包袱,使粮食购销企业轻装进入市场。全市粮食企业年经营量由20万吨增加到50万吨,转岗职工由原来的每人每年收入81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收入1.1万元,初步实现了粮食企业机制转换的软着陆。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仅靠种、储等单一环节的赢利空间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脆弱。莱州市在注重增强各关联环节赢利能力的同时,不断拉长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莱州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充分发挥莱州临海靠港优势,先后投资1600万元,在海庙港建设了10座总容量1.2万吨的立筒转运库,配套了一部分散装车辆,在各收储站增设了电子磅、扒谷机等传输机械,使转运库形成了年吞吐60万吨的能力,在胶东开辟了粮食四散和精粮入市的先河。顺畅的物流平台,极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据测算,运抵深圳的粮食,利用近海运输比铁路运输每吨可降低费用85元,市内四散运输每吨运杂费由原来26元降低到18元,港杂费由原来的14.5元降低到9元,减少包装费支出30多万元,按年调销粮食20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省开支500多万元。   推行零距离流通方式改革。莱州市兼并撤消了11个产粮少、粮食收购量低的收储站,粮源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和靠近沿海的收储站仓库。根据粮食中转库和面粉厂加工的需要,在全市建立了153个农村粮食服务社,把收购的粮食直接运到转运库或面粉厂,实现直达式入库,近两年共直达入库粮食16万吨,节省费用开支200多万元。围绕拉长粮食产业链,他们收购面粉加工企业,研制开发了营养麦胚等一大批新产品,开发生产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专用粉,并配套实施厨房工程,年加工转化面粉1万多吨。初步形成了以粮食产业化协会、粮食转运库、面粉加工厂一线、一港、一厂为载体,跨粮食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科研等多个领域,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大粮食产业格局,为农民增收和粮食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粮足百姓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政府粮食储备,搞好粮食加工流通,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减轻农民负担,落实粮食生产直补政策,搞好科技服务,富裕一方百姓。   莱州市领导深谙粮食产业化发展之道:粮食是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物资,它和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重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了确保了县域粮食安全,莱州市四管齐下,建立健全了粮食生产和调控体系:全市规划了30万亩吨粮田作为基本粮田,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藏粮于地。因势利导,鼓励农民户户存粮,藏粮于民,目前全市24万个农户,储存粮食25万吨,户均存粮1000公斤以上。同时,集中财力,按1∶1.5的比例落实到位了1190万元粮食风险基金。加强政府粮食储备,藏粮于府,按照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的要求,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与省内外8个粮食产区县市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每年从这些地区购入粮食,生产加工食品、饲料等产品,丰富了粮食品种,满足了市场供应,实现了藏粮于市。四管齐下,保证了全市的群众口粮、储备用粮和工业用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02年春,全市90%的农田遭受低温冻害,冬小麦减产五成以上,由于农民手中有粮,没有引起粮食价格的大波动。非典期间,市内面粉价格刚有抬头,莱州市迅速采取行动,开仓放粮,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市场。今年以来,虽然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但莱州市始终保持了粮食市场稳定,民心安定。   为增加粮农收入,莱州市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他们按照对种粮农民减负让利、多予少取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三年多来,全市农民累计减负3.7亿元,投入10亿元提高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提升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他们在全市推广了粮菜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目前全市粮菜轮作面积达到7万亩,每年可提供粮食2.8万吨,增加农民收入8000万元以上。市里开辟了农民奔小康空中学院电视专栏,开通了小康网,聘请农业专家定期举办专题培训,设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电话,随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保证。去年,莱州市订单小麦亩产提高50多公斤,企业按照每公斤高出市场0.2元的价格敞开收购,订单小麦的差价收入加上优质粮的增产收入,平均每亩比一般小麦增收153元,仅这一项,为农民增收4700多万元。在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的有力拉动下,去年莱州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0元,三年间增加了720元。(吕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