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财经要闻 >> 内容阅读
中国乳业市场逐渐由诸侯混战走向“三国”鼎立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9日   阅读: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8日电 记者 吴献 李云平 

  过去的2004年是中国乳业的“混战年”,在中国乳品企业战胜洋品牌的背景下,国内乳品企业自身经历了价格战、奶源抢夺战,最终让始作俑者自食苦果。时至今日,尽管中国乳业发展仍充满变数,价格战、市场战都在不时上演,企业之间收购、兼并或联盟的脚步加快,但以伊利、蒙牛、光明为代表的乳品龙头企业正借助规模化的市场占有率和充足的原奶供应这两大法宝,逐渐引导中国乳业市场由诸侯混战走向“三国”鼎立。 

  近日,中国上市乳品企业相继公布了2005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其中,伊利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高达56.59亿元,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30.29%和11.48%;蒙牛乳业上半年的营业额为47.5亿元,净利润2.465亿元,同比增长36.89%和34%;光明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7亿元,净利润为1.5129亿元,同比增长6.84%和2.87%。伊利、蒙牛、光明无疑确立了它们在第一阵营的龙头地位。 

  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从去年至今的盈利增幅远远高于另外两大乳业巨头伊利、光明。曾经风光无限的光明乳业在经历还原奶事件之后,依靠其多年的市场根基与品牌积淀,仍位列行业第一阵营的名单之上。原本位居乳业第一阵营的三元股份去年财务报表亮起红灯,巨亏1.258亿元,目前已黯然退到乳品企业的第二阵营。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乳品企业大约有1500家,其中亏损的已占1/3左右,另有1/3挣扎在“贫困线”上,剩下的企业除了极少数业绩良好之外,其余的多是区域内称王或是“小富即安”。尽管许多乳品企业亏损或面临亏损,但相比很多投资项目而言,乳业仍不失为一个高增长的行业,特别是在未来5年内前景依旧看好。 

  在我国乳业超常规发展、不断赢利的同时,部分乳品企业却出现巨大亏损。除了市场因素之外,乳业的利润到了谁的口袋?通过2005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可以看出,伊利、蒙牛、光明瓜分到了大部分利润“奶酪”。近几年,这三大企业一直利用大规模的市场覆盖率和高速滚动发展来化解成本上涨的压力,有专家预测,像伊利、蒙牛、光明将会很快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实现乳业寡头的地位。 

  今年2月28日,伊利集团与内蒙古牛妈妈乳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伊利集团对牛妈妈乳业进行增资扩股,并由伊利集团为主、共投资2.5亿元规划建设一个年产30万吨液态奶生产基地。这不仅是今年国内乳业并购第一单,也是伊利集团实施一系列并购计划的第一步。8月28日,伊利集团与世界著名益生菌生产企业芬兰维利奥公司签约,得到今后5年内在中国独家使用全球最著名益生菌LGG的权限,提高国内乳制品品位,增加产品竞争力。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不止一次对媒体说:“到2012年,伊利跻身世界乳业20强的目标没有变。从今年开始,伊利集团将通过一系列的扩张实现中国乳业版图的重建。” 

  与伊利相比,蒙牛的发展思路与战略操作也有许多惊人之举。继摩根斯坦利等知名投资机构向蒙牛注资、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之后,今年8月26日,也就是蒙牛成立6周年之际,蒙牛乳业与国际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签订协议,两家共同投资5.4亿元人民币,合作生产高档配方奶粉,力图在基本被洋品牌垄断的中国高档配方奶粉市场找到立足之地。这一切,用蒙牛公司董事长牛根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利用世界的资源做大中国的乳业”。 

  刚刚在呼和浩特举行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1次年会上,理事长宋昆冈坦言,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乳业市场,强势品牌将利用其强大优势持续扩张,伊利、蒙牛、光明等三大乳业寡头鼎立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许多中小乳品企业有的可能被兼并,有的开始为大企业贴牌生产,在价值链上重新为自己定位。 

  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乳业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诸侯割据的时代将悄然画上句号,中国乳业市场集中度将会空前提高,未来的乳业将是寡头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