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再造一个都江堰:节水农业 无法回避的选择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8日   阅读:

    四川在线 消息:   
    编者按
  因为都江堰,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然而,所谓天府,仅指水丰沃野的川西平原,而川中川东起伏的大片丘陵,却是十年九旱。
  SOS!四川缺水———44%的耕地没有灌溉水源,3000多个旱山村人畜饮水困难,近万个严重缺水村缺水栽秧。特别是川中一带的资阳、遂宁、南充等市,人均水拥有量只有6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缺水警戒线。

  农业部调查,农业用水占了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0%-80%,而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仅45%,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每立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公斤,而发达国家是2公斤以上。
  到川西平原看一看,白花花的水在田里跑,大水漫灌,深水淹灌,千百年来平原上的农民从没节水的习惯。所以,当波涛滚滚的都江堰渠水走到川中时已细若游丝。从一定意义上说,川西坝子农业用水的浪费,加重了川中农民干渴的痛苦。
  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市场节水、科技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等许多方面。正因为用水效率不高,所以节水潜力十分巨大。因此,我们能否在观念上再造一个都江堰,一个无形的节水之堰?


    川西坝子水丰 这里用水好铺张
  ■本报记者何文9月8日下午1点过,太阳高照,都江堰市崇义镇积桥村2组一位姓张的村民站在自家的水稻田边,焦虑万分:“人家都忙着收水稻,你们来看看我家田里的水稻,到现在都是青的。”她把记者带到离稻田不到10米的一条水渠边,“都怪这条水渠,水都渗到田里了,水稻咋个熟得了嘛?”
  记者沿着水渠走了几步,发现地势低矮的地方,水都漫出来,还淹没了一些矮小的植物。
  “这里的水很丰富,即使用水旺季也不担心缺水,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只要在小水沟上挖个缺口就行了。”这位村民说,“我们用水以前是按亩收费,每亩就20多块钱,用多用少一个样,从今年起,这笔费用也由政府帮我们给了。”听说记者来了解农业节水的情况,这位村民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也晓得要节水,只是这里的水太丰富了,用水的时候也就想不到了。”
  “除了村民的意识外,农户现有的技术能力也严重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郫县唐元镇一位副镇长说。现有的机械节水方式,如喷灌,资金需求量大,该镇还没有实施,主要是通过浅水漫灌和旱育秧两种方式推行节水农业,其中,浅水漫灌尽管比大水漫灌的方式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用水,但对农户技术要求高,农户必须清楚何时取水,何时不能取水,所以普及难度很大,难以推广。
  都江堰市都管局供水处副处长徐兴文告诉记者:“就水稻而言,每亩定额用水只需430立方米左右,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农民实际用水在500立方米左右”。
  一位来自缺水地区的同志表示,富水区农民的做法纯粹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据了解,目前全省仍有36%的耕地面积无水灌溉,有600多万人、7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省目前的61万处各类水利工程每年虽可为农业提供灌溉水量120-145亿立方米,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仅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年缺水量就达24亿立方米。

    农业节水究竟难在哪里
  ■本报记者何文  四川是粮食大省,然而进入新世纪的头3年中,四川人均粮食占有量就有2年低于、1年持平于国际公认的人均370公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而要提高粮食产量,从四川的自然气候条件看,节水灌溉是绕不过的坎。
  用最少的水实现最大效益是节水农业的目的。据了解,一般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比没有灌溉设施的耕地粮食单产高出1—2倍。新增灌溉面积需要增加灌溉用水,而我省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另外,粗放灌溉方式还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如造成耕地中残留农药、化肥等有害成分淋洗流失,成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等。专家呼吁,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实现灌溉面积的持续增长。
  然而,节水农业走到今天,每步都很艰难。
  首先,由于农村仍以单家独户的耕作方式为主,导致对资金要求高、以集约化农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机械化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在大部分农村难以实施。
  第二、由于资金有限,渠道老化等工程因素造成农业用水大量渗漏。我省灌溉水损失总量中的80%以上发生在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过程中。目前我省只有20%的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
  第三、农户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田间节水既要重视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方法与技术,同时又要重视农艺节水技术,而这一切都需要农户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节水的高新技术、节水的监测、管理和实施手段都很落后。就管理而言,目前,我省大部分地方农业用水仍是按亩收水费,为减轻农民负担,有的地方还实行农户生产用水由财政给钱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川西坝子的农民浪费水资源的情况。专家提出,用计量用水代替按亩收费是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的有效方法,这个办法就是对定额内用水,水费实施减免措施,而对超额用水,则按市场价收取水费。

    川东川中喊渴 地头少水好艰难
  ■吴启富余剑 本报记者陈勇秋伏天气,闷热难耐。9月11日,仪陇县保平乡长石梯村4组村民易素琼挑着一担浑水,艰难地挪动在山路上。“秋旱恼火哟,只得到沟里找点水救苗!”她抱怨说。出门半个小时了,这一担水才“走”到半山腰!有一次,她刚将水挑到山顶,谁知桶绳“啪”的断了,水洒桶破,害得她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而像这样因缺水而流泪的事,她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仪陇县山丘纵横,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川东北的干旱走廊。当地一首民谣这样唱道:“行路便遇‘鸡冠梁’,饮水困难是经常;一水多用是常事,洗手洗脸洗衣裳。”
  仪陇县永乐镇紫云山村村民有一特殊“习惯”,他们到4公里外的永乐镇赶场时都要带一个水壶,以便回家前在永乐河中灌一壶水捎回家里。“过去村里曾出现过因争水斗殴打死人的事哩!”65岁的曾吉志老人说起缺水就唏嘘不已。也由于长年极度缺水,少有女子愿嫁到该村,“光棍村”的外号不胫而走。最近10年来,该村连年受旱,更有多次颗粒无收的惨痛经历。
  去年以来,在中央及省市的大力扶持下,仪陇群众吃水难得到了很大缓解,但生产用水还得“靠天”。虽经全县建成小微水利9000余处,但干旱少雨和年久失修,有效蓄水量仅0.94亿立方米,保灌面积不到全县耕地的40%。为缓解水荒,仪陇想方设法兴建骨干水利设施。在思德水库左干渠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艰难开凿,资金紧缺令工程进展缓慢,“10多年只完成了40公里渠系配套建设,占设计的35%!”一位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7日,省长张中伟到仪陇调研时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制定了思德水库维修工程保障举措。眼下,仪陇已迅速启动了对水库枢纽的除险加固工程、左干渠配套工程和2.7万亩灌区土地整理项目。
  中坝乡明阳村是个典型的旱山村。当记者来到这个村里74岁的张得模家时,却看见他家养着10来头猪。“天上没水就从地下找嘛!”他告诉记者,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家里打了一口井,不仅解决了人饮,还能兼顾地头和养殖!“如今全县像这样因地制宜解决用水问题的农民已有好几万户”,同行的县水利局局长王昌文说。

    没有水哪有好庄稼
  ■本报记者王欢 “今年还算不错,靠7月份的几场雨,我家3亩地好歹收了500多公斤谷子。”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鞍山村农妇陈文碧说这话时,脸上透出一丝无奈。尽管比起每亩稻田的正常收成500-600公斤来说,她家的田里收获的谷子实在太少,但这已是她家10多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没办法,我们这儿缺水种田,哪种得出好庄稼!”
  陈文碧家所在的鞍山村是当地有名的旱山村,村子附近没有河流经过。全村的几口堰塘年久失修,只有7社的一口8亩的塘可蓄水,但陈文碧家离得远,用不到堰塘的水,她和村子里大多数人家一样靠天吃饭。
  老天很靠不住。在最需要育苗、栽秧时节,雨水常常姗姗来迟。今年按理应该在4月便栽秧完毕,可由于一直没下透雨,田里没水。直到6月底、7月初下了场大雨后,陈文碧才栽齐秧,可这已比正常时节晚了2个月。刚栽下秧,又是10多天无雨,田里水干土裂,秧苗也黄了,陈文碧心里急,却也无计可施。多亏7月中旬下了一场大雨,才将秧苗救活过来,但最终减产七成左右。“这比2001年好多了,那年二三个月不下雨,我家的田块绝收了,全靠借粮过日子!”陈文碧说。
  栽秧时节,也是村支书夏洪学最紧张的时节,育苗、栽秧都离不开水,水成了村里人争抢的宝贝,有的村民为保自家田里的秧苗,趁着天黑偷偷将别家田里的水抽到自家田里,有的村民为争夺水,而大打出手……每年这种因水而起的争执少则四五起,多达几十起,让夏洪学头痛不已。
  鞍山村这样的情况在遂宁并非唯一。旱情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如此之大,除先天不足之外,当地农村对水资源长期粗放式管理、使用,影响了水的有效利用,大多数农民对水的运用缺乏科学的计划,随意性很大,在有雨的时节缺乏有效的蓄水、保水措施,从水利工程引水时不顾实际需要,往往采用漫灌的方式,实际上对水的利用率仅三成左右,从而进一步加剧缺水的状况,形成一个“缺水———盼水———粗放式用水———进一步缺水”的恶性循环。 
       
编辑:官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