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农业机械 >> 内容阅读
创新让农机具走向智能化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何堤院长访谈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6日   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李丽云  

    如果说,用机器人喂奶牛,你觉着不新鲜,那么,机器人“看牛下菜碟”,就很新鲜了。这样的智能喂饲机器人如今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已经研制成功,这种机器人将是我国畜牧行业的第一款智能精确喂饲机器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国外也正在研制中,该院达到了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 
  何院长告诉记者,这个机器人将先在某奶牛场进行试用,年底推向市场,预计市场会很不错。 

  该研究院研制的这种高性能的精确喂养机器人,带有一双智能眼。每个牛都带一个项圈,牛的资料都储存在圈里,当牛走到机器人眼前时,智能眼通过扫描项圈识别这头牛的资料,然后给每头牛现场配备最佳营养配餐。产奶多的多配比,产奶后期,配料就少一些。 

  传统的奶牛场在喂料时往往都是一撒一大堆,老牛随便吃,现在老牛的“社会主义大锅饭”也被打破了,粗放式的喂养逐渐走向精细化。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以科技创新让原先笨重的农机具走向了精细化、智能化,推进了农业大省黑龙江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推进农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立足农业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业田间机械研究院,近两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规划全院的发展,并始终追寻着用超前的科技创新带动行业发展的原则。力争通过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让并不富裕的农民们在农业生产中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求得最节省、最有效、最合理的产出。 

  建院58年以来,该院始终没有忘记肩负着农业装备的创新职责。何堤院长自2002年被委以重任以来,更是以此职责为发展指南,大力开展科技创新。3年来,该院科技创新步入了大提速时代,开发了几十种新产品,包括田间、畜牧业、食品加工3个领域。目前,这些产品2/3得到了转化,1/3进入中试阶段。预计农民使用这些机械将带来社会效益达二三十亿或更高的价值,也将大大推动黑龙江省农机产品的更新换代。 

  如今,在黑龙江省由该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大中型农机装备占全省农机具保有量的80%左右,小型机具占保有量的50%,仅近5年来该院研制的农机新产品就约占全省农机新产品的40%。在畜牧机械方面,尤其整个机械化轧汁设备方面,该院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是领先水平。有很多接近国外水平,并出口国外。 

  该院在科技创新中坚持这样一个口号———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开发,要搞就要有创新点,要有自主知识产权。何院长们担心的是没有创新点,没有知识产权开发出的产品会很快被仿制。据去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一份自主创新能力排名显示,该院拥有知识产权数量仅次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列全省第三位,在全省科研机构中排第一位。这几年,该院始终稳居在二三位的水平,每年都有十几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通过技术创新,该院不仅支持了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逐步进入国际市场,把创新和产业化融入到国际市场中。有很多产品走出了国门,如挤奶器中的脉动器出口韩国,打桩机、耕种机出口英国,小型机械出口到俄罗斯,仅今年上半年该院就出口俄罗斯5台播种机,7台大型烘干设备。 

  该院科技创新通过不断与国外技术融合,走向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国际交流和合作非常广泛,与近10个国家的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有业务往来,英、俄、意大利、德国、法国、新西兰、韩国常年往来不断。 

  但何院长同时也不避讳地谈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农机具的使用可靠性以及材质方面有很大差距。但这是与我国基础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不是哪一个创新部门能够解决的。何院长自信地说,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上与国外差不多,但制造技术、材料的水平限制了我们不能完全与国外竞争。 

  为缩小这种差距,该院正在全力提高创新的制造能力,先后装备了数控车床、数控洗床、数控切割机、数字化车间,最终让整个加工装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农机具整体的制造精度。前面提到的精确喂饲机器人就是该院数字化装备所制造出的产品代表。 

  对于差距的缩小,何院长同样是信息十足,他表示:“我们中国的农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是大有希望的。因为我们的价格仅仅是国外的1/3,甚至1/4,只要稍微提高质量,打入国际市场没问题,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只要我们在加强创新的同时,加强基础材料工业和制造技术的提高,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农机局的出口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