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胡俊山 吴兵
2005年,我市农民收入首次突破7000元大关,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我市农业生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多灾的天气、居高不下的农业生产成本和不稳定的市场,都是农民增收路上的拦路虎。而宏观调控下的2006年,农产品市场前景依旧不甚明朗,而随时可能到来的恶劣天气也许会在一夜之间把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付之东流……
本文希望通过对2005年我市农民增收原因的分析,能对做好今年的农民增收工作提供借鉴。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2005年我市努力克服宏观调控、要素制约、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众多因难,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57亿元,增长21.0%;农业产值23.8亿元,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6亿元,增长14.5%;GDP增幅达到12%以上。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伴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增多,使广大农户出售农产品过程中获得较多的收益;生态旅游的快步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张,农民来自第三产业收入也呈不断攀升的态势。据统计,去年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及家庭经营纯收入分别增长11.4%、12.9%。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农民增收。
——各项支农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去年,我市在巩固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对竹笋、山核桃等农业八大产业扶持政策;对农业企业技改帖息政策;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实行粮食、良种、大型农业机械的财政补帖;“政府埋单”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对农户授信小额贷款,缓解农村融资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民增收产生较大促进作用。来自市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我市农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医疗费人均就增加了12元,税费支出也比上年同期下降24.1%。
——农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过去的一年,我市农业受到灾害性气候比往年多,农业生产受到严峻的考验,但农业因灾减收的现象没有发生,农民收入在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二位数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通过新品种引进和优化繁育,一大批产量高、市场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得到推广,中浙优1号、黑珍珠四季豆等新品种成为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抢手货,大批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办培训班、上门服务等方式,向广大农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得益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一批基础项目如千库保安、康庄工程、土地整理等陆续实施,使我市农业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发布: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