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甘肃日报
进入腊月,正宁县的乡村集市显得格外热闹,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钱袋子鼓了,粮囤子满了,有事无事都要上街转一转。
在榆林子镇金华商城,小吃、蔬菜、百货地摊一个接着一个,排满了整个市场。赶集的农民背着大包小包,竞相挑选中意的商品,各个摊点上的生意都十分火爆。在市场门口,购了半架子车年货的文乐村妇女王玉叶,扳着指头给笔者算起了2005年的家庭收入账:8亩烤烟收入17840元,2亩刺槐收入2580元,2窝仔猪收入1830元,夫妻俩农闲时间在村砖厂打工收入1340元,全年总计收入23590元。
她高兴地说:“如今,农民比城里人也差不了多少。”在县城海马金店,正在为女朋友购买戒指的湫头乡青年杨小平告诉笔者,他和女朋友两年前在陕西一家果品厂打工时相识。打工期间,俩人省吃俭用,积攒了3.2万元,回来后劝说双方父母摆脱旧俗,女方不要彩礼,男方结婚时不大操大办,只简单招待一下亲朋好友,蜜月出外旅游,顺便学习考察一下果品加工项目,回来后打算在本地办一家小型果脯加工厂。近年来,外出打工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异地赚钱,回乡创业,已成为正宁县不少有志青年的共同愿望。
记忆中,正宁农民过年,除了购置大量的生活用品、副食品之外,年画、财神爷、门神、灶神、老皇历这些传说中能消灾避邪、赐福纳寿的“老古董”也是必需品。可是,今年卖这些东西的地摊上大都生意冷落。榆林子镇一名小商贩告诉笔者,前几年,他每年腊月仅卖财神就能赚1000多元,但今年看形式,至少要赔700来元。而紧靠旁边的一家个体书摊前却挤满了不少群众,你挑我选,生意十分红火。据业主讲,他每个逢集日收入在600—800元左右,尤其是一些特色种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少儿科技读物方面的书籍销得最快。
宫河镇王录村的王新宁,每年春节前就购齐了化肥、农药、籽种,为土地置好了“年货”。可是,今年在各大集市上他既不买化肥,也不购农药,而是拿着一个小本子,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详细记载下来。他已利用10多天时间,跑遍了正宁及周边县市的集市,收集了满满一本子“情报”,回去后准备分析研究,以此作为来年春耕生产的指南。
据了解,正宁县不少农民已开始在种前多方捕捉市场信息,寻求订单,并对各种农产品的市场潜力、价格进行分析比较,有的还上网搜集各类信息,再筛选对比,优化组合,初步核算自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投入产出比例。
在永和镇赶集时,笔者碰到开着三轮车收购晒烟的亲戚赵万林,一问才知,他在陕西打工时,发现来西安旅游的外国人十分青睐中国的旱烟,特别对玛瑙烟嘴和刺绣烟袋感兴趣。他便收集了大量的烟嘴和绣花烟袋,把久负盛名的正宁“唐台”晒烟配上英文说明运往西安、上海等大城市的商贸中心,成为那里的畅销品,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走过一个个市场,聚焦一个个镜头,直面一个个事例,笔者从中欣喜地看到了正宁农民的新形象,闻到了现代农村文明的气息。(师正伟)
编辑:姜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