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西海农民报
青海新闻网讯 据来自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信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牧业工作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以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根本,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和健全“七大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畜产品竞争力为主线,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牧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力争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均递增7%。
六大战略
为确保以上目标的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实施六大战略:
实施基础提升战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农牧业倾斜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对我省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依据 “十一五”农牧业发展规划,谋划大项目,实施大工程;建立健全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州、县财政也要切实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广辟资金来源,多渠道增加农牧业投入,完善投资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大以设施农牧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草地围栏、牧民定居为重点的藏区建设工程力度,加快建设速度,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发挥建设效益。
实施增长方式转变战略,提高特色农牧业生产效益。要加快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草原畜牧业要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从传统粗放的自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尽快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做大草产业,增强饲草供给能力,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提高优良畜种比例,推广应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大力发展羔羊生产,加快牲畜出栏周转,提高商品率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努力实现草原绿起来、草原畜牧业强起来、草原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农区畜牧业要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重点,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实现养殖小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区畜牧业上档次、上水平。种植业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中藏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比重,积极发展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园艺产业和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产业。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和旱作节水农业,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推广节约型施肥施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良种,做大制种产业,提高作物品质。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确保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以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三江源”和环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通过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恢复天然草原植被,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切实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实施大规模集中连片灭鼠行动,争“十一五”末实现全省草原无鼠害目标。进一步加强草场改良、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等多种草地生态治理措施,恢复草地生态功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要合理利用耕地,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减少农业污染。积极组织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农牧区清洁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太阳灶,节约开发农村能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型农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封湖育鱼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进一步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以提升农牧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为主攻方向,促进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牧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牧业科技含量由目前的42%提高到48%,达到全国“十五”末的平均水平。一要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要抓好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和畜禽新品种改良步伐,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体系,推动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三要强化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大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延伸推广链条,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四要培养新型农牧民。重点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掌握种养业实用技术。五要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改善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六要积极探索推进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与农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实施产业化推进战略,增强农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牧业,以产业化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经营领域。一要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农牧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二要扶持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大型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促进特色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三要创新经营机制。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引导农牧民以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探索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帮助农牧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四要提升农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农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推进农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五要拓展农畜产品市场。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做大现有粮油、蔬菜和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开通和完善鲜活农畜产品“绿色通道”,全面完善和增强市场功能。
实施劳务拓展战略,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一要强化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重点实施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将培训和转移的重点放在初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身上,使他们成为有技能专长的技术工人,输向非农产业和外地劳务市场,稳定就业。二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增加吸纳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个体、私营经济总量,扩大就业面。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为农牧区人口进入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稳定转移农牧民。四要继续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权益,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编辑: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