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巍 通讯员 韦国海 李志刚
近年来,天津港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省份粮油产品出口的重要口岸。由于农产品出口是关系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和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因此,天津空港检验检疫局从服务“三农”的高度去理解和深化检验检疫工作,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对出口企业进行大力帮扶,积极促进出口。
追根溯源查问题 信息遍布引关注
粮油产品是天津口岸及其他北方口岸大宗出口农产品,每年上半年是出口旺季。然而去年前两个月空港局在对出口粮油产品实施检验检疫时,却发现不合格批次达34批,其中水分不合格高达20批、675.09吨,占不合格批次的58.9%,占同期检验检疫批次的5.4%。这种现象在往年是没有的,严重影响到了产品出口。
空港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专门召集人员进行认真研究。他们发现,上半年出口的粮油产品基本是头年秋季收获的新产品,货物自身水分较高,而年初气温较低,不利于干燥,一旦水分控制不好,就容易造成产品水分偏高。同时,水分过高不仅会影响产品品质、使用、储藏安全,还容易造成货物发霉变质或产生黄曲霉毒素,因此,水分成为影响粮油产品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和评价粮油产品品质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对外贸易中被高度重视。90%以上粮油产品贸易合同中都规定水分要求,并需要检验检疫机构出具品质证书作为结汇依据。他们还发现,一旦检出水分超标,货物需重新加工整理,不仅推迟交货时间,还会造成产品损失,增加仓储、加工费用,使贸易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引起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足够重视,有些公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由于产地来源复杂、储存地点分散、企业加工水平不高等原因,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粮油产品能顺利出口、安全结汇,一方面他们及时与出口企业沟通检验检疫情况,提醒企业提高对粮油产品水分问题的重视,指导企业强化对原料收购、入库、加工、仓储等环节中的水分控制和检验工作;一方面以发布信息的办法,借助媒体的力量提醒相关生产、加工、储存、供货、出口等各环节予以关注,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去年4月份,空港局的一篇题为《警惕出口粮油产品水分偏高造成贸易损失》的稿件在有关媒体刊出后,全国多家与农业相关的网站纷纷转载,4月15日,有媒体播出“天津空港检验检疫局发现水分超标是出口粮油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使这个检验检疫部门对外贸企业做出的提示的受众面更宽了。看到这条消息引起社会如此关注,检验检疫人员会心地笑了。而企业人员则赞叹道:“你们对外贸出口的关注比我们还多,工作都做到家了”。
速降水分抢市场 新产芸豆出国门
在对出口粮油水分偏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检验检疫人员确定出关键控制环节,主动深入到出口企业、加工一线和仓库,上门提供指导。他们挨家挨户帮助企业分析原因,指导企业、加工厂从货源、加工、储存等多环节入手,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出产的芸豆在国际市场销路看好,然而,同样是由于水分原因,使得秋季新收获的芸豆往往到10月中、下旬水分降下来后才能装运出口,白白错失了抢占国外市场的先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去年9月上旬开始,检验检疫人员就主动深入到芸豆出口大户———泰谷粮油产品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对多年出口芸豆的水分情况和货源情况进行分析,向企业提出选择适当的产地和品种等多项建议,还深入加工一线,指导企业对入库产品及时进行加工、晾晒,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出口计划,采取库房内、外晾晒相结合,必要时码通风垛等办法,促使产品水分尽快降下来。由于措施及时、得力,去年9月初就有两批、164.5吨新产芸豆顺利装船出口。
调研指导送上门 帮促出口有显效
为促进产品出口,空港局加强对出口粮油产品的源头管理,加快推进“公司+基地”建设步伐,切实帮护企业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去年10月份,检验检疫人员远赴芸豆生产基地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基地种植品种、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以及农药的使用、灌溉水源等情况,还深入收购、储存场地,了解芸豆的收购、储存情况,详尽了解了原料收购过程中质量,特别是水分的控制情况。同时,检验检疫人员还与企业人员深入探讨,大力宣传加强源头管理,推进“公司+基地”建设,实现种植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安全和质量意识,强化了原料收购的质量控制措施。调研中,他们还发现,芸豆优良品种在多年种植后会出现品种退化现象,直接影响出口货物品质,为此,他们建议企业要注意加强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重视品种优化工作,在产地大力推广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他们的建议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
去年,由于空港局及时发现粮油水分超标问题,迅速出击,采取有效措施,与企业上下联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从去年4月至年底,该局共检验检疫出口粮油产品1242批、70912.9吨,水分超标货物仅有6批,有力地促进了粮油产品顺利出口。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