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王彩玲
“十五”期间,灞桥农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3025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3628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9.9平方米,户均房屋价值2.49万元。每百户村民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影碟机分别是64台、10台、86台和85台,其生活用电平均达到了55.8度,人均购买通讯工具的支出为19.4元,人均通讯费用支出为31.1元,每百户就有摩托车80辆,这一组真
实的数字说明了一定的问题。同时,我们通过走访,看到一个个规划整齐的村庄,一座座崭新的农民住宅,一张张满面春风的笑容,也切身感受到了“十五”以来,灞桥农民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腰包鼓起来开支有“货”了
说起西张坡村的变化,七十多岁的寇老汉显得十分激动:“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们就没有这么好的收入,政府才是我们的大救星。”当问到村里新盖的一幢幢漂亮楼房时,老人告诉我们,五年前,在我们这个半山坡的村子,还看不到今天的亮丽景观,如今我们农民腰包鼓了,开支有“货”了。
在灞桥,沿白鹿原北坡的近十个村子都有和西张坡同样的发家致富历史,在政府扶持下,他们主要从事种植大樱桃,其种植面积由当年的不足8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群众的年收入从不足300元,增长到目前的户均年收入4~5万元。昔日的穷山沟彻底变了模样。据调查,政府扶持生产性收入增加,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十五”期间,灞桥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作农村工作的重头戏,从技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产品销售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全区果树面积达到了8.6万亩,形成了以浐灞河流域为主的5万亩葡萄、猕猴桃基地;以洪庆山为主的1.5万亩杂果基地;以霸陵坡为主的1.7万亩樱桃基地;以新合、新筑、灞桥街办为主的3.2万亩蔬菜基地。以新合街办为主的家畜存栏数达1万头的奶牛养殖基地,并引导这些品种向无公害、品牌化发展,打造出了“瑞奥”、“新合”牌蔬菜,“灞苑”牌葡萄,“东里”牌樱桃,“秦灞”牌等一批农业精品名牌,这些“龙头”品牌,引导着全区农民的多种经营的发展,成了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观念环境一起变乡风越来越文明
早晨的新筑街道北舍村,薄雾缭绕,清风徐徐,鸟儿在枝头歌唱……阮长林一大早就麻利地把小院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两年前,这里是茅坑,那边是羊圈,你们站在的地方是粪堆……”这个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的农民,咧着嘴憨厚地笑着向我们介绍。“现在我们和你们城里人一样有卫生间了,路修好了,出门脚下再也不用踩泥了。”顺着老阮的手势望去,只见宽敞、整洁的水泥街道,道路两旁整齐的四季青、黄杨、女贞,与村民一座座漂亮的楼房相辉映,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离西安城区30多公里的村子。
家里像个金銮殿,村子就像母猪圈,是经济上富裕,居住环境差的农村生活真实写照。2003年,由灞桥区委宣传部牵头的一场“新农村革命”——村容村貌整治,让灞桥农村彻底变了“脸”,让人们在物质文明丰收的同时,享受到了精神文明,同北舍村一样,灞桥全区222个村子村村都修了水泥路,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修路340多公里。此外,还修建垃圾台390多个,配置垃圾筒9700多个,新建公厕130多座,改建户厕2000多个,修建排水沟400多公里,绿化村庄98个,86个村安装了路灯,134个村开始实行卫生长效管理。硬化、绿化、美化取代了昔日的脏、乱、差。这个顺应了老百姓心愿的举措,着实让农民打心眼里满意,方便了生产、生活,还促使许多村子引进了项目,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收入增加了,环境改变了,他们自己也觉得生活有意思了,生活也讲究了,感到自己的档次提高了,目睹家乡的变化,他们更多的是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脸面”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灞桥农村群众心里也美起来。邻里和谐,环境优美,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早晚散步、跳操锻炼的人多了,农民穿上干净整洁的新衣服,脚蹬锃亮的皮鞋,腰板挺得更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