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向全国13亿人民提供丰衣足食生活资料的大产业。发展农业、促进农业丰产丰收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党中央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药工业是重要支农物资,在农业病虫草鼠害防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到农业的保产增产,农药工业要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大力支援农业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变化。
农药工业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户之一,也是“三废”排放大户之一。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有许多农药企业都进行了不间断地技术改选,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采用具有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少的工艺设备,因而能耗和物耗比过去有了大幅度下降,环境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我国经济整体而言,还没有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2004年我国GDP值为136515亿元,比上年增幅为9.5%。经济上了一个台阶,然而仅占世界GDP总值的4%,消耗的原煤却占世界总量的38%,钢材占27.4%,氧化铝占21.4%。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资源生产率仅为日本的1/2,德国的1/6,美国的1/10;我国能源利用率为2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一方面我国资源、能源生产率、利用率如此之低,另一方面,我国资源、能源又十分紧缺。我国淡水量、森林、45种主要矿产、石油、天然气、铁矿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25%、20%、50%、11%、4.5%、42%,资源、能源的严重不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内资源不足只好从国外市场上购买,每天进口石油300万桶。因为国际石油价格暴涨,耗资巨大,据经济学家分析,每桶石油价格为50美元使我国GDP下降0.3个百分点,若每桶石油价格为60美元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2%,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冲击很大。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27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我国资源如此短缺,因此只有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我国农药工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金涌院士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考量点,要求珍惜资源,即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利用,重复乃至循环利用;要求节约能源,即能源高效利用、梯形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即污染的源头防治,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生产过程、消费过程、代谢过程的清洁。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最大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药生产使用大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持续利用,不仅是对环保而言的,也是对农药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而言的,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资源→产品→“三废”排放,转化为循环经济应该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又与落后的生产装置、落后的工艺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资源90%转化为产品,而我国资源产品转化率约为60%~70%。因此提高装备水平和先进工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资源产品转化率,而且使“三废”量大大减少。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就是要对“三废”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回收再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使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重视资源利用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努力降低各项费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提高效益。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环境保护成为新兴课题。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由于世界各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预示着世界以及人类将面临新的危险,因而引起舆论界的广泛重视。“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主要是指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转变为在依赖生态形的经济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它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这种理论的产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关注。
(二)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场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场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对资源无限需求和地球上资源有限矛盾的有效方法;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三废”的排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药工业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持久动力。
(三)资源是一切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而资源的紧缺,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共性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三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又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减量”,即是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生大”的效果;“再利用”,如水资源经过处理后永续利用,塑料包装箱回收再用,既可以节约费用,又可以提高其利用率;“资源化”,如新安化工集团对草甘膦尾气回收生产有机硅,既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又为企业增加了新品种,为企业开僻了新的财源。三原则的实质是节约资源,减少能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得到循环充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是实施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安全、环境和谐友好、废旧物回收再利用的经济增长模式。
(四)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农药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贯彻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农药生产企业要制订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要广泛开展以“节约求增产,以降耗增实效,以挖潜求增收”的群众性的活动,千方百计的抓好节能节水、节约降低各种资源消耗活动。还要十分重视物流成本的降低,日本物流成本研究学者西泽修教授认为:把降低产品成本称之为“第一利润源”,把扩大产品销售称之为“第二利润源”,把降低物流成本称之为“未知第三利润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贺登才认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加工的时间还不到10%,90%以上的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30%~40%。随着科技进步,“第一利润源”、“第二利润源”的空间越来越小,而“第三利润源”大有潜力可挖。国际上经常把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作为一个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测算,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般为10%,而我国约为20%。因此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值得企业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五)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探索企业“三废”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有效利用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我国农药生产企业之所以原料在转化为产品过程中利用率低,是与落后的生产装置、工艺技术有关,造成资源、能源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白白浪费,抓好“三废”回收再利用,可以产生巨大效益。据《安徽商报》2005年7月7日21版报导:哈工大科研人员破解世界性的难题,将城市中的污水用来取暖。当世界各国都在竭力寻找可再生、无污染能源的时候,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却对遍布城区的下水道污水独僻蹊径,使城市中的污水成为取暖制冷的新能源。由中国暖通空调制冷工程热物理领域中的七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鉴定组认为:“这项城市原生污水热能资源化工艺与技术”成为世界首创,属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任何污染物都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再利用的宝贵资源,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日本三洋科研人员经过四年的艰苦研究,通过电解水新技术用含有的活性氧和次氯酸来分解有机物的污垢,用此技术洗涤带有汗迹等有机污垢的内衣、衬衫、床单,去污效果明显;同时具有杀菌能力,只需用清水洗涤衣物,为世界首创新时代的产品,从而开辟了洗衣机不用洗衣粉,既为消费者节约了购买洗衣粉的费用,也解决了洗衣粉生产企业为生产洗衣粉耗费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同时也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农药企业要积极开展“三废”治理,使一切废弃物都成为可利用之物。在研究资源综合利用时可能会随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对待面前的困难和问题。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也就是讲,对待任何一种困难的事,只要脚踏实地的去干,去研究,去探索,再难的事情也会变成容易的事;如果不去实践,不脚踏实地去干,去实践,去探讨,再容易办成的事情也会变成难以办成的事情。对“三废”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这项艰巨的事情也是如此。
(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品种新剂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农药工业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使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在总量中分别占48.9%、10.5%、26.4%,我国农药工业在农业保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使用农药25万吨(折100%),防治面积达58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5800万吨,棉花150万吨,水果600万吨,使用一元农药,可以获6~10元效益。正如王律先名誉理事长在一篇文章中阐述的: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产能、产量及生产厂点,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强科研,加速产品成果产业化;调整结构包括产品、技术及企业结构;提高质量包括产品服务和经济增长质量;坚持高效即活性要高,用量要小,选择性要强,防治成本要低;安全就是把毒性较高原药加工为低毒化剂型,以及生产那些残留量低、使用安全、对环境友好的农药;经济就是减轻农民负担;方便就是发展高效新剂型,改善产品分散性、水溶性、着展性,要重视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据《农药市场信息》报导,目前我国农药销售制剂50%是乳油,而发达国家乳油制剂为20%~30%,发达国家水制剂为30%~40%,而我国水剂不足15%。乳油中含有大量甲苯、二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在生产、包装、流通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污染,我国每年消耗有机溶剂高达20多万吨,价值11亿元人民币,大量使用乳油,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污染了环境,还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因此急需开发和扩大生产水基性制剂以取代当前广泛使用的乳油制剂。
(七)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关键要依赖科学技术。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个,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生产装置相对落后,技术人员少,能耗原料消耗高,“三废”排放多。因此更依赖科技投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装置、工艺和技术,藉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要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在品种、剂型开发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资源、能源消耗上有明显的下降和减少,在“三废”治理上有显著进步和提高。实现环保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的控制,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的统一,使农药企业成为清洁型工厂。这是发展循环经济要首先抓好的一件大事。
(八)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对当前能耗的减少、资源的降低、环境的有效改善和保护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我国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按能源消耗人均4吨标油/年,折合人均标煤5.6吨/年,到2050年,我国每年将需要60亿吨标准油,折合标煤86亿吨,这是世界目前能源生产能力的60%,届时一个国家就需要这么多的能源,那么世界上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的能源、资源将更多,地球上的资源、能源何以支撑?而唯一有效途径就是要开僻新的能源,科学节约使用能源,推行循环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实现我国农药工业新一轮乃至今后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抓紧抓好落实。
(九)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是推行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固本治标的大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匀称,社会规范先进合理,社会运作灵活得当。何谓管理,彼得·德鲁克(美)认为:在市场竞争的企业里,管理是充满着技巧与智谋的锦囊,正如装有商学院教授的那些分析工具的提包,其中工具的重要性如同医生的温度计与解剖刀那样重要。这段讲话说明管理的重要性。发展经济需要有力的管理,管理离不开精神动力,也离不开物质激励,管理既需要刚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与道德纪律的约束,也需要柔性的工作方法与思想教育。通过有效的企业管理,藉以调动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