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沃野,万里平畴,记者穿行在广袤的湘北农村大地,但见田畴如画,牛羊成群,新楼栋栋,耕作如织,广阔农村处处升腾着大发展的喜人景象。
惠农政策暖风频吹,岳阳市农村迎来发展的春天。2005年,岳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活力岳阳”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呈现出了良好态势:基础建设如火如荼,种养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改革、招商成效显著。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4.15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26.51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3元,比上年增加277元。
近年来,岳阳市按照“依靠产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工业化提升农业,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必由之路,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战略抉择,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取得明显效果。
粮食生产创新高。粮食一直是洞庭湖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岳阳市狠抓了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的宣传和兑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粮面积扩大,稻谷价格提升,为农业经济带来了多年少见的喜人景象。2005年种植业总产值的增加值中,有70%来自粮食,粮食播种面积共756.02万亩,总产达297.04万吨,继去年之后又创历史新高。岳阳县种粮大户潘培清种植面积达1850亩,年产稻谷823吨,荣获“全国种粮标兵”称号。
优势产业升级快。这几年,岳阳市不断调整和调控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实现了“一带两线多块”的生产格局。按照“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各县(市)区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均建成了2—3个特色较明、规模较大、品牌较响、效益较好的农产品种植基地。岳阳县培育了西塘、鹿角、新墙3个万亩水果基地;临湘抓了“竹器之乡”、“国家出口绿茶项目”等建设;湘阴将藠头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扩大到70万亩;华容县突出蔬菜、棉花的生产加工;平江、汨罗、君山等县(市)区加大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势头劲。岳阳市从抓龙头企业入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新发展。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年产值过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4家,其中过亿元的有22家,全市粮棉油麻、猪牛水产、蔬菜茶叶、竹木林纸四大产业链带动基地面积达到235.7万亩,带动农户65.82万户,已培育出1个全国名牌、3个国家驰名商标、7个湖南名牌、13个湖南著名商标等农产品品牌。
农村亮点频闪现。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和民本岳阳“走势强劲”的目标,岳阳市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去冬今春,全市铺开各类水利工程4.2万处,薄弱堤段得到加强,病险水库得到整治;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方面,有5个县(市)列入全国农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县,全年完成建池1.6万个,同时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机遇,完成了35.32万亩的造林任务;湘阴楠竹村、汨罗新书村等一批小康示范村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典型,记者走在宽敞整洁的村级公路上,切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心潮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