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调查时拍摄的这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是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县红礅界镇尔德井村万丰泉小组的新农村景象。当地群众称她为“欧洲村”。
的确,这个不大的村子,这个离著名旅游胜地——统万城不远的村子,不仅其建筑风格而且规划布局也极与欧洲乡间村舍近似:蓝天白云下,阴阴绿树间,风格迥异的农舍随意地散落其间,屋前风力发电,屋后圈养猪羊……使得许多前往统万城的旅游者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今天,这个村已被省水土保持局和榆林市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立足实际 先从居住条件突破
尔德井是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的一个行政村,我国历史上由匈奴族创立的大夏国的都城遗址——统万城就坐落在这里。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这里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村民生活十分贫困。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900元。
“你们看,这就是我过去的‘家’,如果不是你们来,我到死都不愿再看它一眼。”40多岁的李清梅现住的欧式农舍距原来这个“家”仅有200来米。那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在一堵砂土梁下,很粗糙地挖出几眼窑来,门是破木板凑合的,窗子上钉着塑料纸以抵挡风沙。窑里黑暗潮湿,墙壁被炊烟熏成了漆黑的一片,大炕上被褥漏出的棉絮已看不出先前的颜色。
2000年,省山川秀美办、省水保局决定在全省五个不同的类型区进行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试验示范,其中在榆林靖边县海则滩成立了治沙示范基地,进行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草畜优良品种等的试验示范。在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他们决定将基地所在地的红墩界镇及尔德井村作为首批辐射带动的镇村,同步进行生态型循环经济样板村镇建设。省山川秀美办主任、省水保局局长周万龙多次到该村调查调研,摸索发展的模式。按照当初的设想,就是通过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村,辐射一个镇,力求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共生双赢的路子。正是这一决策,使尔德井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在更高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思路,创造了大漠中的奇迹。
为了把示范区建设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2004年5月,他们决定以自身的科技人员为主,邀请全省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着手制定以尔德井为主体的、覆盖其周边100平方公里范围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5年9月,《规划》顺利通过了以中科院院士李佩成为组长的专家组的评审。这一举动,得到了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的大力支持。他三次到尔德井现场调研,并担任项目的总负责。村民周子飞说:“这几年,我们是把省、市、县的领导认完了。”
依托产业 踏出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如今,李清梅家今非昔比了,一家4口人,住上了五室两厅的房子,近200平方米。一出门,院子里就是用木棍围成的羊圈。她说:“我现在心里这个高兴啊……现在我们家有50多只羊、6头猪,加上粮食收入、掌柜的打工以及村上砖厂今年再分下的2万多元,最多到后年我就一身轻了!”
村支部书记王贵喜告诉我们说,现在变化最大的万丰泉小组,17户人家,70多口人,以前家家都住的土窑洞,还有人家为吃饭发愁,全村就数他们可怜。但现在,不仅全村而且整个红礅界镇都在向他们看齐。
2003年以来,尔德井村首先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发动群众大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1000多亩,营造“三北”防护林2800亩,并对1万多亩林地进行了全面补植和封禁治理,林草覆盖率由30%提高到现在的60%。全村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210亩,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建成科技示范种植基地260亩。建成小型气象观测站1个。全村每户村民都建成了1个300平方米的标准养羊圈舍和1个青储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17户农民每户建成一个沼气池,为8户农民安装了太阳能、风能并联发电机。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粮(草)-畜-沼-加-商”完整的产业链。即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和草产业,为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畜牧业发展,利用、转化优质牧草、农作物秸秆和剩余粮食而实现增值,反哺种植业。利用牲畜粪便发展沼气,解决能源问题,沼液还田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3年万丰泉小组建成年产1200万机砖厂一个,当年实现纯收入20万元,2005年纯收入达到40万元。2004年尔德井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00元,其中万丰泉小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00元,分别比2003年的1700元和900元增长24%和300%。2005年,万丰泉小组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
告别陋习 让农民享受文明的生活方式
过去,尽管村子很穷,但喝酒、赌博在村里十分盛行。如今人富了,日子好过了,那些陋习却绝迹了。人们见面谈的都是你明年地里要种什么,明年的化肥该用什么。村民周子官过去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而且好赌。现在他紧贴着本村的务农“把式”们,一步都不敢落后,自己的日子开始红红火火。
目前,万丰泉小组17户村民都各自兴建了一栋“欧式”住宅,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10平方米增加到近50平方米,并配套实施了改灶、改水、改电、改路、改厕,以及绿化美化等工程,彻底告别了世代居住简陋土窑的历史,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全村新修硬化村级道路14公里,其中万丰泉自然村实现了“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无线通讯、通卫星电视。
与此同时,村上修建了中心小学,使98%的学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修建了村委办公室、文化站、科技馆、卫生所、兽医站。“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了起来,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讲文明、破陋习、树新风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今年1月11日至13日,在尔德井村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学习培训。参加会议的不是市、县干部,而是《规划》中涉及的4个行政村的村组干部、种养专业户和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正赶上入冬后的一场大雪,气温在零下20多度。原本预计参加会议200人,结果来了300多人,会议室不够用,把文化站、党员活动室的房子也用了,拉了广播线,设了两个分会场。村民周子兴说:“人太多了,我把家里的独凳都拿来了,还有人没地方坐,就站着听。”这一场景,让到会的各级领导感动不已。他们从中感受到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前景的无比期盼之情。
短短几年时间,尔德井村已由一个贫困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塞上新村”,如今,他们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努力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梁伟 武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