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第一部分 2005年度世界主要大豆市场行情回顾
美豆从2004年4月初见最高位1064美分后,步入调整期;而整个世界大豆市场也跟随美豆进入了调整期,期价从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初的大幅度的快速调整。在CBOT经历了有史以来较为罕见的2年内快速牛熊大转换后,2005年世界大豆市场在历史底部区域以上呈季节性波动,2005年可谓是底部区域内振荡蓄势的休整年
第一阶段--南美持续干旱 引发大幅反弹行情
新年伊始,美豆承接2004年下跌趋势,继续向下探底,至2005年2月4日美盘探出498.4美分低点后,在市场大众继续向下看跌行情的时候,美盘受到南美持续干旱,特别是大豆主产州南里奥格兰德州发生大规模的干旱天气,巴西农业咨询机构AgRural把总产量预测数字由1月份的6260万吨下调至6000万吨等利多因素的影响,美盘CBOT期价从2月4日的最低498美分大幅扬升至3月16日的691美分;国内在春节长假期结束后,连豆也紧随美豆大幅拉升。国内主力多头利用豆粕的投机性较强的特点,集中力量对豆粕采取连续拉升的逼空策略,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主力连豆A505合约从2500一线攀升至3100上方,主力豆粕m508合约从2100一线攀升至2900上方,同期豆粕的涨幅明显超过大豆。
年初的大幅反弹行情,商品指数基金大举进场做多和CBOT传统基金高达8万余手的空单回补,是促使期价快速拉升的主要动力。随着天气炒作结束,期价失去上涨动力,向下小幅回落调整。从3月底-5月中旬,南美大豆进入收割期,大豆行情也进入了盘整阶段。美豆在600-650区间展开长达两个月的振荡整理,国内连豆也跟随CBOT大豆在2950-3150区间蓄势振荡,国内豆粕则在2500-2700区间整理。
行情进入5月下旬-6月中下旬,是美盘基金传统炒作美国天气的时段,美盘基金提前大肆炒作美国中西部产区干旱和主产区气温普遍较往年偏低的题材,美盘CBOT期价经过近2个月的盘整蓄势后,最终向上突破650美分一线后一路攀升至6月22日最高752.25美分,美盘基金为美盘大豆期价建立了充足的天气升水,从而充分保护了美国农民的利益。而连豆则在每月大豆进口量不减导致港口库存较大等不利因素制约下,涨幅相对较小,主力A601合约突破3080一线后最高涨至本年度最高价3307,而主力豆粕m508合约则在国内豆粕需求不旺的影响下,没有再创新高,从2460一线上涨至2830一线。
第二阶段--美国大豆丰收预期逐渐明朗 引发下跌行情
行情进入6月下旬-9月中旬,在美国主产区良好天气影响下,美国大豆优良率不断改善,期价也从6月22日最高752.25美分逐级下行至570美分一线整理,此时美国大豆丰收预期已经逐渐明朗;而同时连豆市场则在港口300多万吨进口大豆库存的压力及海运费率的持续下跌等利空因素的影响下,比美豆跌势来得更早,主力601合约从高点3307一路下跌至2710一线,才止跌企稳,主力豆粕m508合约从高点2830下跌至2450一线。此波下跌行情主要的原因是美盘基金在6月中旬前对天气的疯狂透支炒作,而后期美国天气又没有进一步配合;同时我国当期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南美,每月进口量都保持在200万吨左右,导致港口大豆库存一直保持在300万吨左右,对市场形成持续压力。另外从2004年12月份开始,Panama x 粮船运费在创出75美元/吨新高后,开始一路下滑,至6月中旬海运费已经跌破40美元/吨,下跌幅度达到46%,2005年海运费率的下跌也是连豆弱于美盘而率先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阶段--底部振荡整理阶段 底部抬高
9月中旬至年底,底部振荡整理阶段,9月份USDA月度报告大豆产量预估值为28.56亿蒲式耳,10月份大豆产量预估值为29.67亿蒲式耳,11月份和12月份大豆预估产量持平,预估值为30.43亿蒲式耳,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大产量。随着USDA月度报告对美国大豆产量的预估值的不断上调, 9月中旬以来美豆期价在550-600美分之间反复振荡筑底,最低探至544美分后即企稳反弹,没有再创新低,与年初美盘低点498美分相比,表现出明显底部抬高的特征。在基本面利空频频的情况下,CBOT大豆期价仍无法有效下破550美分,由此确认了阶段性底部的形成。同期连豆市场与美盘CBOT走势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和欧洲、亚洲以及南美相继爆发了禽流感疫情,禽流感疫情重创了国内养殖业,导致国内豆粕需求下降,拖累大豆现货价格走低,并带动整个连豆市场不断创出新低。主力豆粕m601合约领跌连豆市场,从2450一线大幅回落至2120一线,主力A605合约从高点2880一线最低探至2500一线,因此连豆由于禽流感疫情的原因,底部抬高的特征并不明显。随着12月初禽流感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在港口大豆库存有所消耗、同时国内豆粕需求有所恢复的情况下,期价才逐步企稳回升至疫情扩散初期的价位,至年底收盘主力A605合约报2692;主力豆粕m605合约报2326。
第二部分 2005年度美豆行情分析
CBOT黄豆行情技术分析:
首先我们从美盘黄豆连续的月线图来对整个2005年的大豆行情进行分析:美盘从2004年4月见高点1064美分快速调整至2005年2月的低点498.4美分,近10个月的快速调整,期价基本回撤了近87%的涨幅。而从长期图表来看,500美分整数关以下可以认为是中长期底部区域。果然2月初美盘期价探出低点498.4美分后,无力再创新低,随后期价开始对2004的超跌行情进行反弹修正,美盘通过5个月的时间反弹至6月的高点757.4美分,此次强势反弹基本完成了对2004年超跌行情修正。随后美盘再次失去上涨动力,向下回落寻求支撑,美盘又通过5个月的时间回落至11月底的低点544.2美分。随后美盘受到原始上行支撑线的有力支持,期价止跌企稳,并展开反弹,而此时该支撑线缓慢上移,正好落位于540美分一线。12月初美盘摆脱前期的颓势大幅上扬,月K线收出长阳,一举吞吃了前3个月的小阴线,从K线组合来看可以确认为短期底部。而从时间周期来推算,12月正好是美盘从2004年4月高点1064美分下跌以来的第21个月,也验证了短期底部的确认。但至年底收盘来看,美盘从1064美分高点向下的原始压力线落位于630美分一线,仍没有被有效突破,有待后市进一步确认,如果后市美盘有效向上突破,并站稳630美分一线,则新的升浪将被开启,运行时间将超过3个月,新升浪的理论目标位至少在720美分一线。
第三部分:2005年度世界主要大豆市场基本面分析
从我国大豆近十年产量来看,在1995年产量接近1600万吨,基本保持在1300-1400万吨之间,进入21复,从2001年开始,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大对产区的投入力度,近几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稳步增长,但增幅不大,基本维持在年产1600万吨以上的水平。虽然2002年和2003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不小的扩增,2002年总产量为1640万吨,2003年产量受主产区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所损失,达1600万吨,2004年的产量达174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今年由于大豆生长期间,中国大豆主产区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天气,根据各大机构的预测,中国在2005/2006年度的大豆产量基本在1680-1700万吨(USDA预测为1700万吨)。
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来看,近十年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整体形势与产量基本表现相在920万公顷以上,从1995年开始出现了负7万公顷,1996年至1999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800万公顷左右,从2000年开始至2003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较为明显,种植面积保持在870万公顷以上。2004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在2003年913万公顷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达960万公顷。这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自1964年的999.8万公顷至今的最高记录。2004年大豆的丰产导致了大豆市场价格出现了明显相对于玉米的市场价格疲弱的现象,国内农民的种植意向偏向种植玉米和其他品种,导致200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回落,目前预计种植面积在930万公顷左右。
十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实际增幅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相比相差很大,原因是由于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在2001年前大豆生产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而最主要的原---实际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近十年来,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95年我国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从1996年的110.8万吨,升至1999年的431.5万吨。而20近2年则突破了2000万吨,2004年为2400万吨,2005年预计为2550万吨。
我国大豆年进口量快速刚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饲料和饲养业迅猛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肉禽蛋消飞量剧增,以及大豆压榨企业近2年内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使国内每年大豆量大幅增长。
世界大豆主产国历年产量和种植面积来看,美国大豆产量1995200—7800万吨之间。2002年和2003年,美有所回落,2002年大豆产量为7429万吨,2003年为6580万吨。进入2004年,由于连续2年的的牛市行情,大豆价格的不断上涨,美国大豆种植者的种植积极性高涨,大豆种植面积开始反弹,最终2004年美国大豆产量为8548万吨,美国大豆平均单产为42蒲式耳/英亩,美国大豆期末库存为1103万吨,全球大豆总产量为22894万吨,期末库存为5925万吨,2004年的数据均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据最新12月份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显示,美国2005-06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4.05亿蒲式耳,较上月报告上调5500万蒲式耳;预计美国大豆出口为10.2亿蒲式耳;200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达到30.43亿蒲式耳(8282万吨),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大产量。
而近十年南美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的产量一直呈增长势头,无论是从大豆产量和大豆种植面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目前,据美国农业部12月亚尔汇率坚挺,因此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必然降低,预计巴西种植面积缩减6%,达2160万公顷。但在连续两年干旱后,单产府统计机构(IBGE)称,巴西2005/06年度(10月/9月)大豆产量预估值上修至创纪录的5,920万吨, 12月的预估为5,840万吨.该预估值较2004/05年度大豆产量高出近16%,当年收成为5,110万吨。
阿根廷2005-06年度种植面积则有望进一步增加,12月19日消息:阿根廷谷物交易所称,阿根廷农民已播种了预测大豆播种面积1560万公顷的79.6%,较去年同期落后0.5%,2006年种植面积将达1420900万吨。
目前世界大豆市场的总体格局:美国近2年来看,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基本保持在历史高位水平,但其单产量水平仍有望继续得到提高。而南美的产量和种植面积近2年来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机构Safras最新预测,南美2005/06年度大豆总产量将达到1.09547亿吨,较去年9550万吨的产量增长15%。预测巴西大豆产量增长16%至5951.2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增长10%至4235万吨,波利维亚大豆产量增长9%至218.5万吨,巴拉圭大豆产量增长57%至550万吨。目前,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个国家将继续分享中国、欧盟、印度等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大豆需求增长,同时,世界大豆供应总量的增加有助于平抑个别国家由于减产而造成的世界大豆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第四部分 第2006年度大豆行情展望
目前从技术面来看:美豆分以上区域,界时如基本面配合,则反弹目标在780美分一线。
从目前基本面的现状来看:影响后市世界大豆价格的因素是1、南美天气情况、2、海运费率的运行情况、3、美盘CBOT传统基金和指数基金的操盘情况、4、禽流感疫情的控制状况、5、生物燃料油的快速增长
影响2006年美豆期价的主要因素:
1.南美天气情况、目前阿根廷、巴西南部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但远期预报显示将可能出现较好的降雨过程,干旱的大豆作
2. 海运费率、海运费率的进一步下跌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进口大豆的到港成本,从而影响连豆市场。航运市场呈现出一定周期性,2006年运力过剩可能难以避免,航运业在2005年达到景的持续上涨,航运业的燃油成本已经从当初的占总成本25%左右上升到了目前的35%左右,这大大增加了航运业的成本;外贸增速放缓的趋势和集装箱货物价值量的增加,使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低于预期。国际海运市场已出现运力过剩的现在, 11月底, 南美至中国为45.9美元;美湾至中国44.0美元,而前期基本保持在50美元左右。海运费率中期趋势将对连豆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连豆行情强弱的判断应把海运费率中期趋势考虑进去。
3.美盘基金的操盘态度、目前CBOT传统基金在年底前把前期近2万手的净空单快速了结,并开始建立净多头寸,截止2005年底,预计基金大豆期货净多单仍保持在1.2万张左右。而相对于其他商品市场都处于高位区的价格,指数基金在2006年可能对农产品市场的将会更多,对美盘CBOT形成有力的支持。
4. 禽流感疫情的控制状况、目前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境内得到了控制,我国政府在控制和预防禽流感事件上是做了很大投入,也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各疫区都解除了封锁。禽流感疫情一般在候鸟迁徙时发生,因此的时间段仍需要我们继续观注。
5. 生物燃料油用量的快速增长、据美国农业部(USDA)参赞在外对农业服务网站上说,欧洲委员会已采纳旨在提高农林产品及废料在能源生产中用量的具体行动计划。该计划由20多个措施组成,其中大部分将从200打开市场,从而利多美豆期价。
通过我们以上对整个2005年世界大豆市场基本面的了解和技术面的分析,笔者认为2006年美豆短期趋势从技术面判断为下跌调整行情基本结束,目前在没有更多利多消息配合下,行情有望在600-640区域内蓄势豆粕最终用户采购需求增加,使连粕期价率先止跌,并领涨整个连豆市场。从时间周期来判断2006年2月底-3月初,美豆将在如南美大豆锈菌病、南美的天气不利、我国大豆进口量阶段性增加等多种潜在的利多支持下,出现一次中级上升行情,其目标位在720-780美分区域。
总体在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将快速增加,我国大豆每年的进口量也将呈刚性增长态势,这对于世界大豆市场是长期利多因素。在目前世界大豆基本面依然偏空前美盘基金净多单的持仓结构来判断,2006年CBOT大豆总体格局为:底部抬高,季节性振荡上升行情,大致运行区间为550美分-850美分;连豆市场大致运行区间为2600元-3300元;连粕市场大致运行区间为2300元-3100元。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一般都由豆粕市场提前反映,因此连粕价格更接近国内现货市场。而连粕的投机性也更强。因此建议积进的投资者可在豆粕m605合约上建立多单 ,波段操作,稳健型的投资者可分批在A605和m605建立多单,中线持有。
以上是笔者对2006年世界大豆市场的分析和展望,一家之言,难免疏漏,仅供参考。希望能得到各位指正,也欢迎广大投资者来电咨询和探讨。
俞奕军 中航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