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群“龙”起舞正当时——看五寨如何大力发展龙头加工企业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27日   阅读:

山西日报   时近春节,晋西北的五寨县城比平时热闹了许多。四里八乡的百姓在置办年货的同时,也在相互传递着上年丰收后的喜悦。的确,对地处丘陵高寒山区的五寨县来说,2005年是个好年景:小杂粮、油料、马铃薯等全面增产,猪、牛、羊圈满膘肥……   长足的发展从何而来?除了政策好,天帮忙外,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五寨大打了一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攻坚战,特别是抓住龙头加工企业这个“牛鼻子”,推动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龙头”是这样打造的   到今年年初,五寨县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排头兵———龙头企业已发展到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正因为全县“六大”特色农业产业都有一两家龙头企业带动,从而五寨出现了群“龙”起舞、竞相发展的好局面。那么,他们是如何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呢?   ———改制改造活龙头。由于体制及历史原因,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着“散、小、差”状况,五寨县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培植龙头加工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兼并、收购、剥离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将原来一些涉农加工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帮助其改制和技术改造,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依托资源建龙头。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五寨县已初步形成小杂粮、马铃薯、甜糯玉米、中药材、蔬菜、畜牧六大优势产业。他们按照一个产业建设一个高标准核心示范区,培植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出台一套激励政策等思路,从“一”抓起建龙头,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六大加工系列,年产值达2.6亿元。   ———招商引资牵龙头。五寨县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思路,把农业资源优势当作最大的卖点,引资建成了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科技创新强龙头。全县以实施科技扶贫工程为载体,加大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吸收和推广转化力度,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力度。几年来,集中攻克了100多项“种养加”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优质率。   “一龙带九蛟”的效益   龙头企业的崛起壮大,打破了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桎梏,在五寨沉寂的土地上奏响了一首龙头劲舞活全局的“交响曲”,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种难、卖难、增收难、获得信息难等问题。在砚城镇,已有的18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每年仅加工转化马铃薯就达4万吨。   日渐长大的龙头企业急催五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到2005年末,全县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达30万亩,农民人均3.2亩多,且已初步形成“四大”特色产业带和“六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区,“一乡一特”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特色专业村发展到16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专业乡镇10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3%。如小河头镇八达食品冷冻产业加工,带动了近4万亩甜糯玉米基地建设。前所绿源食品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成为全省脱水蔬菜生产基地。雪龙马铃薯脱毒薯园面积突破5万亩,生产规模全省第一、全国第四,获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五寨农产品加工年产值已占全县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工业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医药化工、淀粉饲料、清真食品、蔬菜包装成为全县工业的骨干行业。就全县中医药产业而言,产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同进也涌现出三岔小杂粮、小河头甜糯玉米、杏岭子红芸豆、梁家坪柴鸡、胡会牛羊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大乡镇。   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一龙带九蛟”的效益已初步显现。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原则,五寨县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契约+服务”、“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小河头镇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包种子供应、包技术指导、包种子质量、包优质价收购,优质甜糯玉米加价10%—15%,黑珍珠糯玉米加价20%。当地农民高兴地说:“只管种来不管收,遇涨遇跌两不愁!”   本报记者范林鹏本报通讯员葛守义张伟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