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農李成正在打理他的「港產年桔」,準備推出市場。本報記者李志樑 攝
近年備受內地廉價年花打擊的本港花農,面對激烈的競爭,他們也靜靜起「革命」。有港農轉向從內地引進優質花苗,再在港悉心栽培,讓年花質素「增值」,既省回前期工序的高昂成本,又可令年花品質「增值」,贏得市民口碑。港農從內地引進花苗栽培的策略,已延伸至其他盆栽植物,成為年花市場「搵真銀」的絕招。
【本報訊】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北上消費已非限於飲食和衣著,近年更擴展至年花市場。在大埔林村經營賀年大桔的成記農場負責人李成說:「在過往5年,因內地年花較便宜,不少大客(批發商)已轉往內地取貨,使生意急跌逾三成。」他更稱,過去兩年經濟不景,有個別公司採購部因價就貨,認為年花只放在大堂,外觀差些也無妨,使他們「生意難撈」。
在林村坑下莆經營逾廿年的潤利園負責人黃潤芬說:「內地人工較本港便宜,生意愈來愈難做,過去幾年已流失幾個大客(批發商),損失約廿萬元,現在只靠幾個熟客維持生意。」他稱,今年因沒有紅火蟻影響,生意已好轉,但若要站得住腳,要靠質素贏口碑:「即使價錢貴些,客人也會覺值得。」
港小型農場利悉心栽培
面對內地年花的衝擊,本港花農開始尋求循高增值發展。李成透露,目前的年桔已找到高增值發展的新途徑,先從內地取貨,運往本港後再花一年時間培植打理,採用最新培植技術進行栽培,確保成為質優產品,在市場上便可以賣到好價錢。他相信,其他年花產品也可循這個模式發展。他說:「內地(農場)規模較大,難以對每棵植物悉心打理;但香港規模較小,農民可以悉心栽培成為精品!」
盆栽植物採新發展模式
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主任陳兆麟表示,十多年前開始有花農從內地引入半成長盆桔,再在港培育;到近年,這種模式愈趨普及,擴展至盆栽植物,包括百合和蘭花等,效果不俗。當局相信,從內地引入半成長盆栽的做法會成為未來港農發展的趨勢,尤其是貴價的蘭花盆栽等在5年前起已仿傚有關做法,令這種模式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陳兆麟表示,兩地的園藝和種植技術會逐步拉近,但本港始終有地利,因為運輸過程會使時花的外觀較差;經由本港花農打理後再推出市面的年花,通常會較從內地直接來貨推出市場的,看起來更光澤及新鮮。因此,面對競爭,懂得「變招增值」,始終是不二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