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专栏 >> 内容阅读
泥足踏得四时春———记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王树贵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24日   阅读:

来源:《吉林日报》   身为一所之长,他把研究所的项目和技术无偿提供给农民;作为科研人员,他把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农民身上。一年四季,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念兹在兹,他把科技播种到广袤的大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在他的组织和带动下,研究所就使千余名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千余名农民脱贫致富。他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双脚常常沾着泥土,他的身上时时浸染着大地的芬芳。他就是刚刚被国家27个部委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的省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树贵。   王树贵是2004年4月调任省生物研究所所长的。多年的科技管理工作,使他深知农民对实用科技的渴求。上任之初,他发现所里有很多闲置的科技资源,包括一些项目技术和科研人员,与其束之高阁,不如用来为农民做点事。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盘活资源、服务农民。   在化肥农药横行、土地过度开发的消耗型农业盛行之时,他首先把点敲在了生态农业上。省生物研究所在我省西部的乾安县,有一个占地1万亩的吉生羊草良种站。他以这里为突破口,将生物研究所培育出的国际第一代人工羊草新品种“吉生1、2、3、4号”,进行大面积推广。这些新品种在盐碱地上无论是出苗率还是产草量,都比野生羊草提高4倍以上,每亩最高达到694公斤,被西方誉为“超级牧草”。王树贵专门派研究人员常住,给种草户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有了这样的品种,有了技术支持,农民们纷纷加入到种草的行列。如今,我省西部羊草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以上,不仅让盐碱荒地披上了绿装,而且每年还能创造1000多万元的效益。   农民信奉眼见为实,王树贵便采取了示范给农民看的办法。针对通榆县的大面积盐碱地,他们研制出了地栽生料栽培的蘑菇新品种。2005年5月,王树贵带领科研人员来到鸿兴镇明月村,动员3户农民各试种100平方米,并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几个月后,每户农民净赚500多元。这一来,很多农民纷纷效仿,有10户每户种了200平方米,每户净赚3000多元。   如今,研究所已在这里建起了菌种场,继续无偿为农民提供原种。今年1月12日,王珉省长来到明月村王凤国的蘑菇棚考察,王凤国说:“过去我家种地一年的收入才2000多元,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如今我种蘑菇5个多月就收入1万多元。这得感谢省生物研究所呀,可千万不能让他们走哇!”   为了让农民能够更扎实深入地掌握农业技术,王树贵开创性地办起了长春农民职业培训学校,聘请有30多年种植蘑菇经验、被誉为蘑菇大王的农民马青禄为研究员,和原解放军农牧大学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在我省惟一的常委专家陈宗泽一起,为农民授课,一年培训学员700多人。很多贫困农民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短时间内脱贫致富。榆树有一个木匠赵久龙在长春打工,听说这里有个培训班,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了。谁知一听就上了瘾。时过不久,当王树贵带人到他家回访时发现,炕上地下、屋里屋外、牛圈仓房,到处都是蘑菇,半年时间就收入7000多元。梨树县孤家子镇农民孙长青来时正是冬天,他当时穿的单胶鞋都露了脚后跟。学完之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贷款1万元种植蘑菇,当年收入5万余元,一举脱贫。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月7日召开的省食用菌协会代表大会上,当王树贵发现竟有200多农民学员自费来听学术报告会时,由衷地笑了,科技真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送科技下乡,就是要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农民需要,王树贵便当作最大的事,全力以赴。一次,通榆急需菌种,王树贵立刻带了菌种驱车赶往通榆,到那里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农民们非常感激,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款待他们。还有一次,长春农民张桂珍养的林蛙死蛙严重,她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便通过媒体求助省生物研究所。王树贵知道后,立刻带了4名科研人员来到她家,现场解剖死蛙,查找病因。从早晨一直忙到下午1点多,终于找出了原因,并教她改进了防病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死蛙的发生。(本报记者刘怀) 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