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专栏 >> 内容阅读
记宁蒗县战河乡农技站“汗嘎老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24日   阅读:

新华网云南频道 在小凉山腹地塔尔波忍山脉褶皱纵横交错的村落里,有一位为当地彝族人民脱贫致富而忙碌奔波的好党员,他就是彝族群众交口称道、亲切地尊称为“汗嘎老胡”的战河乡农技站站长胡继勇。 “汗嘎老胡”,彝语,意即外来的优秀汉族干部。胡继勇,云南省永胜县人,1983年毕业于云南省农校植保专业,由于当时统招统分,毕业后被分配到偏僻边远的宁蒗县,县里考虑到基层科技人员短缺,又把他安置到了山高坡陡、条件艰苦的战河乡农技站。当时,彝族群众靠天吃饭,一年只种一季农作物,每年九月份以后,放眼望去,光秃秃的山梁,荒凉的耕地,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本土干部也在不上三年五载,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渠道,想尽办法调走。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初来乍到的他,所见所闻,倍感凄凉,也萌发了卷铺盖走人的想法。在与彝族人民的接触交往中,他被他们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所感动,他被他们渴求科技、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所刺痛,不但没有走,而且扎根深山,全身心融入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如今,掌握了农业科技的彝族群众已学会了种植早春洋芋、夏秋作物两季,一年四季,绿意盎然,与当年的荒凉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胡继勇本人在战河这片土地上也是妇孺皆知,成为地地道道的彝族人民的一份子。他能够用一口流利的彝语,与当地群众谈家常、谈农事、谈科技。难怪乎人们要称他为“汗嘎老胡”了。 二十余年来,胡继勇的一举一动无不与战河乡的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相关联,战河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了他热汗涔涔的足迹。请看从中截取的一组掠影—— 1990年,他勇挑战河乡的杂交地膜包谷试种和推广工作的担子,在松树河行政村试种了200亩杂交地膜包谷,平均亩产达412公斤,亩增262公斤,为全乡乃至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玉米地膜覆盖技术作出了示范,打下了基础。 1996年,他对高海拔早春洋芋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摸索出了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实验示范,亩产值从过去的400元提高到1200元。同时,实现了凉山片区农作物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的突破。目前,早春洋芋种植已成为战河乡的一大产业,每年的种植面积在1200亩以上,净产值达12万元。 2001年至2002年,他在完成洋芋、包谷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对当地的另一大农作物荞麦的栽培和管理作出了系统的试验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对苦荞的栽培密度、栽培时期,以及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系统分析,而且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编写了《高海技地区荞麦栽培与管理技术》实用手册,成为全县苦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用书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