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名列全国第一
林草覆盖率增幅居全国第一
淤地坝建设名列全国第一
拦蓄泥沙总量居全国第一
世行水保项目被第一个命名为旗帜工程
“2005年陕西十大新闻”的“新贵”里,有一个耀眼的领域,那就是“山川秀美”。在理由栏内有这样一串评语:1999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山川秀美”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4年底,我省林草覆盖率增加了近9个百分点。“山清水秀人富裕”正逐渐变成现实。
“十五”以来,我省积极探索符合陕西实际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子,形成了“北草、南林、关中林网”的生态建设格局。针对泥沙流失严重的陕北地区,提出了“以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以及“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的创造性思路,坚持把水保生态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壮大后续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科技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水保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使全省水保生态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创下了“五个第一”的可喜成绩。
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名列全国第一。“十五”期间,我省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年治理速度比1999年前提高了50%,年治理面积占到全国治理总面积的1/8,位居全国首位。变成丹凤小江南的蔡川镇按照山、水、林、草、田,庭(院)、路、村、井、产(业)十位一体的治理办法,整坡建园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流域治理公园化,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均实现一亩基本农田,粮食产量与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2003年蔡川人均产粮442公斤,人均纯收入145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69%和11.3%。2003年蔡川镇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保生态建设示范区。
淤地坝建设名列全国第一。五年来,我省把淤地坝建设与治理水土流失、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了我省淤地坝建设。全省新建淤地坝5000多座,累计建成淤地坝3.74万座,占到黄土高原区总坝数的近40%,居全国之首,累计拦蓄入黄泥沙50亿吨。在延安市宝塔区的碾庄沟,先后兴建淤地坝192座,形成坝地384.3公顷,人均达到1亩以上,人均生产粮食由治理前的240公斤增加到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00多元,是最早阻断泥沙出沟的区域。
林草覆盖率增幅居全国第一。五年来,全省造林绿化面积以平均每年近8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目前,我省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734.6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36.1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之首,占到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10。全省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38%提高到45%。吴起县1998年率先一次性退耕150余万亩,并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由l997年的19.2%提高到62.9%,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绘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年均拦蓄泥沙总量居全国第一。按照“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思路,五年来,我省每年开展治理小流域1000条,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的“十百千”示范工程小流域111条。通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程度逐步减轻,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入黄泥沙年平均减少1.3亿吨,年均拦蓄泥沙量居全国首位。在水土流失曾十分严重的靖边县,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先在黄河中游七省区实现了泥沙基本不入黄河的目标。
世行水保项目被世界银行第一个命名为旗帜工程。我省引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来,在“十五”期间成功实施了二期项目,该项目被世界银行誉为全球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完成1215.51平方公里,占到计划任务的101.72%。项目区治理程度达到51.88%,林草覆盖度达到33.14%,年减沙能力达到1710万吨。2005年8月,世行组织专家在抽验的4个县中,我省占到3个。作为该项目的子项目——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为整个项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陕西、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