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绿了新疆 富了农民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24日   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确实是一项绿色工程、富民工程。”提起退耕还林工程,新疆若羌县委副书记陈升不由动情起来。他说,若羌县就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增红枣林地面积7.2万亩,是2000年以前的62倍,农区空气湿度增加5%-18%,风速降低20%左右,这对防止水土流失、减轻耕地盐碱化、沙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促进了若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   若羌县是南疆一个以粮棉生产为主的农业县,过去粮棉产量低而不稳,1亩麦子纯收入不足300元,种植1亩棉花的纯收入也不过400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869元。2000年,这个县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推行红枣矮化密植生产。到2004年底,全县定植的7.2万亩755万株红枣,已有3万亩挂果,产量达1203.8吨,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560.55元,占当年人均收入的14%。在前期间作粮棉的基础上,农民收入快速提高,达到4006元。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创造了红枣栽种总量连续4年名列全国前茅、居新疆第一,年度红枣栽植量位居新疆第一、农民人均拥有枣树位居全疆第一的好成绩。目前,若羌正在向全国最优红枣干食基地迈进。   天山东部的巴里坤县,森林覆盖率仅为1.45%。多年来,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工林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影响了农牧民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人工林的发展始终徘徊不前,林业生态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该县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2002年~2004年,全县共营造人工林9.4万亩,封育1万亩。3年的人工造林面积是这个县解放以来人工林保存面积的40多倍。这个县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同防风固沙、绿色通道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建立县域绿洲外围生态屏障相结合,同培植养殖大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鼓励和吸纳有条件、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土地承包大户参与退耕还林。目前,全县已完成退耕还林4万亩,全县农牧民通过退耕还林人均直接增收达100元以上。特别是黄土场牧民扶贫搬迁开发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就完成退耕还林16,930亩,成为全疆连片面积最大的退耕还林区。花园乡三墩梁农牧信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彦荣,实施退耕还林连片达5000亩,成为全疆连片面积最大的退耕还林个体户,年产优质干饲草达100多万公斤,引进优质良种奶牛42头,年收入达120万元。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区,荒漠化面积达79.59万平方公里,供全疆1846万人生存生活的绿洲面积仅为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2.94%,生态建设任务艰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将退耕还林、恢复林草植被作为西部大开发优先启动的一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2000年至2005年,国家给新疆共下达退耕还林计划828.2万亩,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90个县市、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854万亩。工程从试点到全面实施以来,新疆出现了一大批私人林场、个体果园、私营林产品企业。